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春鼓韵舞动非遗传承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5月16日

本报记者 杜宏锦 通讯员 王晓镇

2024年6月,“张家口市地方民间舞传承与创新实践基地”在宣化职教中心挂牌成立。这座以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命的基地,如今已培育出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传承者。时隔数月,记者再次走进校园,感受非遗文化在青春血脉中的跃动。

下午3点,学校排练厅外就听到“咚咚”的鼓声。30名数字媒体班的学生们已经背着挎鼓,握着鼓槌,复习鼓点、行进等内容,欢声笑语飘散在教室中。

“你们不是科班出身,现在也就十六七岁,可能还不太懂什么是传承。但是,我们设立这堂社团课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你们明白,作为新生代,你们有责任用地方文化讲好张家口故事,有义务为‘非遗’贡献力量。”在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教授付兰严肃而中肯的话语中,少年们继续打起精神练起队形和对打。

由于挎鼓表演比较灵活,四鼓配一钗一钹就能进行,已掌握基本动作的学生们经过指点就舞得有模有样,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不多时,少年们的脸上已渗出汗珠。

据介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化区春光乡王河湾挎鼓产生于田间地头,每到农闲季节或者传统节假日,王河湾村的挎鼓队就会敲起鼓来,开始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表演。第四代传承人贺海将传统技艺串联组成了12套动作,让挎鼓表演登上更广阔的舞台。

付兰回忆,2017年,在一次文艺活动中,她和贺海老人结识。那时老人告诉她,一些造诣很高的老艺人相继离世,而年轻的“血液”又难以及时补充,使得一些绝技难以传承,王河湾挎鼓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我们经常邀请老人走进学校表演,深受师生们的喜爱。去年,宣化职教中心成立挎鼓社团实践基地后,校领导非常重视地方文化的传承,安排学生们专门学习技法,练习鼓艺。”

行进组合、跳跃组合,再融合其他舞种,带着泥土味儿的艺术感扑面而来。排练间隙,学生余雅茹告诉记者,“刚开始接触时,因为鼓身有弧度,胯骨的着力点小,稳定性差。后来,用拇指抠住拉环,鼓身再也不乱跑了。现在每次上完社团课,觉得非常开心,一种对生活的热情油然而生。”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练习结束了。付兰说道,“如果想站在更大的舞台,就要苦练。只要你们练得好,蔚县打花棍、崇礼打柳子等民间艺术,都有机会接触。”

为了帮助学生们感受到什么是爆发力,什么是鼓舞的气场,宣化区舞协主席、社团指导老师孙晓慧再一次给大家做示范、抠细节。“腿要打开、胳膊要上扬,看过安塞腰鼓的表演吗?咱们也要舞出对生活的热爱,舞出黄土地上的精气神……”

挎鼓声声,传承不息。这群少年正用青春的热情,续写着王河湾挎鼓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