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古迹寻踪
石壁丹心:龙门崖上镌刻的边塞长歌
![]() |
|
本报记者 翟见英
在张家口赤城县云州水库畔的绝壁之上,一列高悬的巨字如天书般震撼人心——“朔方屏障”。此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御史孙愈贤留下的手笔,每个字3米见方,笔画似铁铸,点捺如刀劈,堪称塞外摩崖石刻之一绝。四百年来,它俯瞰着白河奔流、古道蜿蜒,将一段交织着烽火狼烟与文人风骨的边塞史诗,凝固成燕山北麓壮阔的文化符号。
龙门崖,古称独固门,地处白河与沽水交汇的峡谷地带,崖高145米,崖壁完整坚硬,崖面宽达2000平方米,正对古驿道与白河水道,是商旅、军队出入塞外的必经之路,自辽金时期起,此处便是中原王朝与游牧势力争夺的咽喉要道。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中,瓦剌骑兵正是从此奇袭,切断明军退路,导致五十万大军覆灭、英宗被俘的惨剧。这场震动朝野的战役,使龙门崖的军事价值愈发凸显。
孙愈贤题写“朔方屏障”时,正值万历年间北方边防压力加剧。这位云南籍御史巡按直隶肩负监察边防、整饬军务之责,目睹边关将士枕戈待旦,遂以如椽大笔在龙门崖题刻下“朔方屏障”。题刻距地面20余米,字幅上至今可见五排脚手架孔洞,工程之艰印证了其立石为誓的决心。龙门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孙愈贤选择在此高悬巨字,是利用自然景观的压迫感增强威慑效果,既是基于其独特的地理军事价值,也承载着明代边疆治理的战略意图与士人的家国情怀。
明代士大夫素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孙愈贤亲历边塞烽烟,以文臣身份加入这一“石壁叙事”,既有对“土木之变”历史教训的铭记,也是对当下防御体系的强化宣示,并暗含与武将共守疆土的心志。同期龙门崖还存有“三路咽喉”“雄峙畿辅”等将领题刻,形成军事文化集群,共同构建边关将士的精神堡垒。这些石刻篆、隶、楷、行、草五体兼备,堪称“崖壁上的书法博物馆”,其中孙愈贤的“朔方屏障”尤具象征意义——它既是对军事屏障的礼赞,亦暗合《诗经》“城彼朔方”的典故,将边塞雄风纳入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
站在云州水库大坝远眺,孙愈贤的“朔方屏障”与波光粼粼的湖面交相辉映。从地理险要到文化符号,从历史警示到现实防御,这一题刻凝聚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力量,成为燕山北麓四百年边塞史诗的永恒注脚。今日观之,仍能感受到当年铁马冰河与笔墨丹心交织的壮阔气象。当游客抚摸岩壁上深深浅浅的刻痕时,触摸的不仅是明代的边关风云,更是一个民族在岁月长河中不曾磨灭的坚韧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