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百花丛中一点红:蔚县秧歌的泥土诗篇与时代绽放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作品 2025年05月15日

蔚县秧歌剧目《剪纸谣》

蔚县秧歌剧目《魏象枢》

蔚县秧歌剧目《狼牙英雄马宝玉》

扫一扫,畅游文化海洋

编者按:太行山麓,壶流河畔,蔚州大地上流淌着一种独特的声腔——蔚县秧歌。郭沫若曾以“百花丛中一点红”盛赞其风韵,这抹“红”,是北方戏曲活化石的倔强底色,是农耕文明在梆子声中的时空回响,更是黄土地儿女以歌传情的赤诚心跳。唱戏如耕田,得用方言“吼”出土地的脾,一句“灰猴”(方言俚语)的念白,一段“大弯调”的拖腔,裹着蔚县方言的豪放与鲜活,将忠孝节义、家长里短揉进戏文,唱尽蔚县百姓对生活的热望。

今日之蔚县秧歌,在孜孜深耕的坚守中传承,在新旧碰撞的裂变中生长,以地道乡音讲述本土故事——这或许正是非遗活化的最佳注脚:唯有深植泥土,方能花开不败;唯有拥抱时代,才得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翟见英

起于阡陌

农耕文明与商道风情共酿

在燕山余脉与太行褶皱的交界处,古称蔚州的张家口蔚县,一条横贯欧亚的张库大道曾驮载着茶叶、皮毛与文明往来穿梭。当驼铃远去,商队遗落的不仅是细碎的铜钱,更有深埋黄土的戏曲种子,蔚县秧歌便在这片被明清古堡与烽燧城墙守护的土地上悄然萌芽。

在《蔚州志》中,我们捕捉到明嘉靖年间“社火扮戏,酬神娱人”的记载。彼时,春耕秋收的间隙,头扎白羊肚手巾的乡民击打腰鼓,把田间地头的悲欢离合编成俚俗小调。晋商带来的梆子腔与草原飘来的长调在此碰撞,在蔚县方言的陶罐里酿成独树一帜的“秧歌戏”——既有梆子剧种的板眼铿锵,又保留着民歌小调的婉转悠扬,恰似这座北方小城的刚柔并济。

蔚县秧歌,也称蔚剧,唱腔板式有尖板、导板、头性、二性、三性、拖腔、滚白、八嘹子、训调等,在激越中见悠扬,于嘹亮中寄细腻。源自农事劳作的“训调”,在真假声的裂变中完成艺术升华,高腔掠过古堡箭楼,低吟漫过壶流河床,将塞北的粗粝与江南的柔媚熔铸成独特的声腔肌理。“滚白”裹挟着哭腔撕裂夜幕,悲怆在拖腔的螺旋攀升中抵达顶点,恰似太行山崖的回响,使台下观者泪落如断珠。

蔚县秧歌以六十余套曲牌为丝线,编织出复杂的情感经纬,引子如晨雾漫过古戏台,曲笛以颤音唤醒沉睡的村落;过曲风云翻涌,陡转乾坤;尾声则似暮色中的打树花,余韵裹着铁水的星火坠入壶流河。这种曲牌联缀的智慧,让蔚县秧歌带着台下观众在时空跳跃中自由穿行。

区别于梆子戏的板胡主奏,蔚县秧歌选择以曲笛定调——笛膜松贴的微妙技艺,令音色如松涛掠过冰裂纹瓷,既有穿透旷野的锐利,又含月下清泉的幽颤,昔日乡野戏台上,这颤音乘着塞北长风,十里之外仍能彰其华彩。

熔铸精魂

一方水土唱一方情

作为地方性剧种,蔚县秧歌扎根于民间土壤,成为地域文化的具象化表达,既保留原生态的豪迈质朴,又传递细腻深情。这种艺术特质与蔚县风土紧密联系,恰似黄土高原的风——既带着沙砾的粗犷,又蕴含土地孕育的温厚。

清末民初,蔚县秧歌涌现出一批技艺卓绝的艺人,他们各擅胜场,在生、旦、净、丑行当中镌刻下鲜明的艺术印记,将这一地方剧种推向新高度。胡子生王贵、阎恒志、刘海珍以刚柔并济的唱腔著称,刘海珍尤擅塑造忠勇角色,其音域开阔,行腔时既能如江河奔涌般激越,又能似春风拂柳般细腻,被观众誉为“做戏有筋骨,唱念见真情”。大花脸李贵外号“铃子黑”,声若洪钟,一声怒喝,几里以外都为之心惊,酣畅淋漓的表演常令袍服尽湿,尤以《翠屏山》中嫉恶如仇的石秀形象深入人心,尽显蔚县秧歌独特的舞台张力。丑角王进宽、席明、郭木以“谐中寓庄”的表演独树一帜,既保留插科打诨的乡土幽默,又赋予角色人性温度,在《杀狗劝妻》等剧目中展现了“丑而不陋,谐而不谑”的艺术境界。旦角徐水泉艺名“宝子”,唱腔如清泉漱玉,身段似弱柳扶风,其表演既承袭秧歌的田园韵味,当地百姓间常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宁舍三餐饭,不舍宝子旦。”

这些艺术成就,不仅是个人技艺的炉火纯青,更是一代代蔚州人以泥土为根、以乡音为魂,将“田歌野调”淬炼成兼具民间活力与舞台美学的艺术瑰宝。郭沫若在1958年观看蔚县秧歌《花亭会》后盛赞其为“百花丛中一点红”,称其兼具乡土美学与艺术生命力。冯骥才更将其比作华北民间艺术的活化石:“那些甩着水袖的旦角,让人想起蔚县剪纸里走出的窗花娘子。”老舍在20世纪60年代观看蔚县秧歌后称赞其“土香土色,戏味淳厚”,认为其方言运用“活化了民间语言的精髓”。戏剧理论家张庚在《中国戏曲通史》中指出,蔚县秧歌保留了明清俗曲的活态遗存,是研究北方戏曲演变的重要标本。

当代突围

历史与非遗的时空对话

在壶流河蜿蜒的臂弯里,蔚县秧歌以古堡为砚、乡音为墨,在时光褶皱中书写着一部“活态非遗”的突围史诗。这一诞生于田间“训调”的北方戏曲活化石,如今正以“古韵今声”的创作哲学,演绎着历史基因的当代裂变。

蔚县秧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紧扣时代脉搏,以刀刻历史般笔力将地域文化符号打造为非遗创新性传承的鲜活样本。以清初蔚县籍名臣魏象枢的廉政事迹为核心的《魏象枢》历时三年精心打磨,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以及第三十二届田汉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参加了2018年京津冀精品剧目(北京站)展演活动,蔚县秧歌这一地方剧种从乡村舞台走向国家级文化殿堂,历史人物焕发现代张力,升华为当代廉政文化的镜鉴。《代国情》以本地战国时期代国历史为背景,将古蔚州的青铜器纹样融入舞美,剧中代王与赵襄子的权谋博弈,借梆子腔的裂帛之声重现边塞烽烟。在《剪纸谣》中,蔚县剪纸艺人的刀锋与情丝化作叙事经纬,曲牌联缀的舞台调度如窗花般虚实交错,八百村堡的戏曲传统与剪纸民俗在“剪春—剪情—剪魂”的意象链条中,完成非遗基因的双螺旋表达。《狼牙英雄马宝玉》则以秧歌悲怆腔调重塑蔚县好儿子、狼牙山五壮士之一马宝玉的壮士形象,让红色血脉在“滚白”“八嘹子”的声腔中奔涌,非遗基因与英雄情怀共振出时代强音。

今日的蔚县秧歌,恰似其经典唱腔中的“回龙腔”——在时光螺旋中完成永恒循环:它是壶流河畔永不停歇的文化心跳,每一次板眼起落,都是对传统的深情回望,每一段唱腔设计,皆是对未来的铿锵作答。戏台虽小,却容得下山河浩荡;乡音未改,终唱得出星河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