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长了肺结节离肺癌还有多远?

张家口日报 07版健康 2025年05月06日

慢阻肺更易患肺癌

肺结节不等于肺癌 应该这样随访

肺癌:不守纪律的身体组织

本报记者 武雅楠 通讯员 李清龙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些年,公众对肺癌筛查的意识不断增强,低剂量螺旋C T检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个人体检中。人们对肺部健康更加关注,在进行肺部C T检查时,意外发现肺内有小结节,大部分患者的第一反应就是焦虑,担心自己是不是患了肺癌。

那么,长了肺结节究竟离肺癌有多远?本期,市第二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张家口胸科中心)的京张两地专家将为您全面解读肺结节与肺癌的关系。

肺癌:身体里的“叛乱分子”,不受免疫系统监管

肺癌,这个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今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北京胸科医院的孟弃逸教授指出,肺癌细胞就像一群不守纪律的身体组织,它们不受免疫系统的监管,肆意生长、扩散,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孟弃逸教授介绍,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如同忠诚的卫士,时刻巡逻,识别并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包括癌细胞。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更是其中的“精锐部队”,一旦发现癌细胞,就会迅速发起攻击,将其消灭。然而,肺癌细胞却十分狡猾,它们能够逃脱免疫系统的监管。一方面,肺癌细胞会伪装自己,让免疫系统误认为它们是正常细胞,从而逃避攻击;另一方面,肺癌细胞还会释放一些信号分子,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使其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免疫逃逸机制,使得肺癌细胞能够在体内肆无忌惮地生长、繁殖,逐渐形成肿瘤。

肺癌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约85%的肺癌患者有吸烟史。吸烟20-30包年者罹患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越高。此外,二手烟、空气污染(包括室外大环境污染和室内小环境污染)、职业致癌因子(如石棉、砷、铬等)、电离辐射、慢性肺部疾病史等,也都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90%的肺结节都是良性,不会转成肺癌

近年来,随着体检的普及和C T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报告中发现“肺结节”字样,由此引发的焦虑情绪在人群中蔓延。北京胸科医院朱钧教授明确指出:“90%的肺结节都是良性,不会转成肺癌,肺结节不等于肺癌。”这一论断为广大患者吃下“定心丸”,同时也呼吁公众理性看待肺结节,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朱钧教授介绍,肺结节是指在胸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直径≤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从性质上划分,肺结节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肺结节常见于肺部感染愈合后遗留的瘢痕、炎性假瘤、错构瘤、结核球等。其中,肺部感染痊愈后形成的纤维结节,就如同皮肤受伤愈合后留下的疤痕,这类结节往往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在随访观察中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而恶性肺结节主要指肺癌,还包括肺转移瘤等。

“从临床数据来看,在所有发现的肺结节中,约90%为良性,真正属于恶性的比例较低。”朱钧教授进一步解释,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形态上,良性结节通常边缘光滑、形态规则;恶性结节则可能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等特征。大小也是重要判断依据,一般来说,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小结节,恶性概率不足1%;直径在5-10毫米的结节,恶性概率约为6%-28%;直径大于20毫米的结节,恶性概率可高达64%-82%。此外,生长速度、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家族肿瘤史等,都是医生评估肺结节性质时需要考量的因素。

对于发现肺结节的患者,朱钧教授建议遵循科学的随访策略。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的低危肺结节,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胸部C T复查;直径在5-10毫米之间的中危肺结节,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3-6个月进行一次C T随访;而高危肺结节,特别是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等,以明确诊断。在随访过程中,如果肺结节大小、形态、密度等没有明显变化,通常提示为良性;若结节出现增大、密度增高、实性成分增多等改变,则需提高警惕,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朱钧教授特别提醒,虽然大部分肺结节为良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长期大量吸烟、有肺癌家族史、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的人群,属于肺癌高危人群,即使是良性肺结节,也需要更加密切地随访观察。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肺结节患者同样重要,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粉尘等,有助于维持肺部健康,降低肺结节恶变的风险。

警惕!慢阻肺患者更易患肺癌

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与肺癌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市第二医院特聘专家——北京安贞医院呼吸科专家朱光发指出,慢阻肺的发病机制与肺癌的发病机制存在相同点,且慢阻肺病人在细胞的重组过程中,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因此慢阻肺患者需格外警惕肺癌风险。

朱光发教授介绍,慢阻肺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炎症反应、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会刺激气道和肺部,引发炎症细胞浸润,导致气道和肺泡结构的破坏,进而造成气流受限。而肺癌的发病同样与吸烟、空气污染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会引起肺部细胞的基因突变,打破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平衡,促使细胞异常增殖,最终形成肿瘤。由此可见,两者在发病的外部诱因以及引发的体内病理生理改变上存在交集。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慢阻肺患者在肺部组织反复损伤和修复、细胞重组的过程中,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慢阻肺患者的肺部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反复的炎症刺激会导致细胞增殖和修复异常,在这一过程中,细胞的基因更容易出现突变。一旦关键基因发生突变,原本正常的细胞就可能逐渐演变为癌细胞。临床数据显示,慢阻肺患者患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预防肺癌至关重要。

针对慢阻肺患者的日常防护,朱光发教授给出了专业建议。首先,戒烟是重中之重。吸烟是导致慢阻肺和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戒烟能够减缓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同时降低肺癌发生风险。患者可以通过使用戒烟辅助工具,结合心理支持和行为干预,逐步摆脱烟瘾。

其次,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有害颗粒和气体。在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佩戴具有防护功能的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清洁,使用空气净化器、安装抽油烟机等,减少室内油烟和其他污染物的暴露。此外,在职业环境中接触粉尘、化学物质等有害因素的患者,要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专业防护面罩等。

在日常生活中,规律的生活方式和适当的运动锻炼不可或缺。定期复查同样至关重要。慢阻肺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胸部C T等检查项目,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肺部C T是肺癌早筛的重要手段

高危人群及适龄人群应尽早为肺部建立健康“档案”

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效果和预后大打折扣。市第二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张家口)胸科中心主治医师范立宗强调,对于达到一定年龄或属于肺癌高危人群的个体而言,每年进行体检并拍摄肺部C T片,同时妥善保存影像资料用于动态对比观察,是实现肺癌早筛、早诊、早治的关键,更是守护肺部健康的重要防线。

“肺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有着决定性影响。”范立宗指出,早期肺癌患者通过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能不足20%。然而,由于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仅依靠咳嗽、胸痛等症状察觉往往为时已晚,因此主动进行筛查尤为重要。

在众多筛查手段中,低剂量螺旋C T检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胸部X光片,低剂量螺旋C T能够发现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小病灶,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更高,可发现85%以上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此外,它的辐射剂量仅为常规C T的1/5至1/10,在保证检查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了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哪些人群需要格外重视肺部C T筛查?

肿瘤宣传周刚过去不久,市第二医院开展了多项义诊和宣传活动。不少市民在听取医生的科普宣传后,存在一个疑问,什么样的人才需要重视肺部C T筛查呢?

市第二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王丽芳介绍,年龄在55岁及以上,且吸烟史达30包年(即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例如每天吸烟1包、持续30年,或每天2包、持续15年)以上的人群,属于肺癌高危人群。同时,长期接触石棉、氡、砷、铬、煤烟、煤焦油等致癌物质的职业人群,有肺癌家族史者,以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也应将肺部C T检查纳入年度体检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保存C T影像资料、进行动态对比观察同样关键。不同年份的C T片如同肺部健康的“档案”,医生通过对比前后影像中肺部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变化,能够更精准地判断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一些良性结节可能在长期随访中保持稳定,而恶性结节则可能出现体积增大、边缘变模糊等特征,动态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王丽芳再次提醒,肺癌防治,早筛先行。通过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 T检查,结合动态影像观察,能够显著提高肺癌的早期发现率,让患者获得更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