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铅字与像素间的“双人舞”

——一对新闻夫妻经历的媒体融合之路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4月30日

本报记者 武雅楠

【人物名片】

胡程利、崔明飞:张家口日报社医疗健康融媒部副主任、新媒体策划采访部记者

临近午夜,胡程利刚刚敲下本周医疗专栏的最后一个句号,正准备编写最新一期脱口秀的脚本,隔壁书房传来妻子崔明飞剪辑视频的键盘声……这对新闻战场上并肩前行的夫妻,一个循着传统媒体的“铅字信仰”摸索转型,一个追逐新媒体的“像素浪潮”努力创新,共同书写着报业转型时代的共生答卷。

铅字时代追光不辍

2010年底,当东北小伙胡程利缓缓走出站台,第一次来到张家口,他对这里一无所知,只知道这座距离北京不远的小城是女友的故乡。

彼时,致力于打造知名地市报品牌的张家口日报社面向社会发布“求贤令”。听到消息,女友崔明飞第一时间想到他,“你热爱文字,喜欢写,去试试?”

缘分使然。经过层层选拔,小胡如愿成为《张家口晚报》社会民生部文字记者。彼时电脑、智能手机还没那么普及,文字仍是人们获取消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他的印象里,采编大厅一直亮着,前辈们一边皱眉抠字眼,一边叮嘱他“标题是眼”“深度报道是咱纸媒立足的‘杀手锏’”……看着一张张带着墨香的报纸印刷出来、被送到读者手中,他第一次感受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含义。

他至今记得,因为自己的文章,某小区淤堵多年的下水井重新疏通,某物业私接自备井影响居民用水事件曝光……他常把经历分享给女友,成为爱情润滑剂,也成了他和她在新闻路上并肩的伏笔。

破茧时刻毅然选择

“女孩子就该图个安稳。”“没听说鸡蛋往一个篮子里塞的。”201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崔明飞同时收到报社和某企业的录用通知,是跟男友进入一家单位当记者,还是去企业做职员?从家人到朋友,口径出奇的一致。

“小胡总跟我讲采访的事,我觉着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毫不犹豫,小崔选择进入报社。从日报评论部到晚报副刊,七年时光让她沉淀出独特的文字质感。2019年,当“融合转型”成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骨子里喜欢挑战的她成为融媒体团队中的一员,并第一次思考:“什么是新媒体?”

“转型”原没有想象那么简单。为了“说人话”,200多字的文案,常常要修改十多遍。怎么表达更口语,哪个词更贴切?她想到最笨的方法:从多个平台查找同类作品,做对比、找差距,再转成文字记录下来,一抄就是半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最近两年,由她担纲文案的“两路行”总结宣传片《跨越山河照亮前路》《司法暖心“微服务”》四集短视频等作品广受好评。2024年底京蔚高速开通系列报道中,著名演员吴樾的一句“蔚县粉坨真好吃”,一天内收获超30万点击量……也是她的手笔。

转型新媒体,小崔偷偷买回灵眸相机,在写剧本、聊策划的同时,把镜头对准更多平凡人和事,她和同事让《寻宝张家口》系列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百万……

融媒时代并肩同行

“此说非彼说,小胡对你说……”日报采编大厅内,小胡对着镜头,正在录制最新一期的《小“胡”说》——这是全市首个医疗记者脱口秀。

2024年6月,张家口日报社加快传统媒体向数字化新媒体战略转型步伐,小胡因为东北人特有的话痨属性,以主播身份走上了转型之路。

“600字的小稿咋比写个综述还费劲?”“写脱口秀文案你得会‘埋钩子’,网络语言开局就要入题。”

“记者不仅会写稿,还要会拍摄剪辑,剪映到底是啥?”“视频剪辑得卡节奏点,镜头语言要掌握好远、中、近景。”

转型之路坎坷,夫妻间相互鼓励成为前行的动力,除了如何做好新闻,怎样拍好视频成了二人新的话题。当传统报人的坚守遇上融媒先锋的锐意,这种充满张力的共生关系,正是报业转型期最动人的注脚。

在张家口日报社八十年历程中,这样的“夫妻档”数不胜数,仅近十年,就有十多对“新闻眷侣”坚守一线,始终在以字斟句酌的严谨和一帧一幅的细致书写着媒体人的执拗……或许时间可以流转、媒介可以变换,新闻人的情怀和热爱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