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城管“挪”出两全法:占道餐车“安家”巷口民生市容双赢
桥东区探索“错峰经营”柔性管理获居民点赞
![]() |
|
本报讯(记者 王松 通讯员 彭雪婷)近日,桥东区红旗楼高架桥下一处挪移的麻辣烫餐车引发关注。通过城管部门“疏堵结合”的创新治理,既保障了摊主家庭生计,又恢复了人行道畅通,成为城市管理“刚柔并济”的典型案例。
4月以来,桥东区城管执法局多次接到市民投诉,反映红旗楼高架桥工商银行旁有一餐车长期占道经营。经调查,摊主夫妇在此经营一年多,家中7口人挤在40平米的出租屋内,老人患有脑梗,两个孩子都在念书。其中,小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费用“百万天价”,这个摊位是他们全家唯一的收入。桥东区城管执法局三大队队长王盟盟得知情况后,并未进行简单取缔,而是连续多日实地勘察,发现其摊主经营时段为20:00—24:00,与晚高峰无重叠。最终,城管部门协调将餐车移至巷口旁闲置区域,避开盲道,并指导签署《限时经营承诺书》。挪移后,人行道宽度从0.8米恢复至2米,摊主收入也未受影响。此外,城管部门还联动街道为摊主申请临时补贴。“现在走路不堵心,吃夜宵也更安心。”周边居民纷纷点赞。
桥东区城管执法局负责人表示:“占道经营一直以来都是城管执法部门整治的重点,通过宣传引导、善意劝离的方式,让商户‘乐’于纠正,在维护环境秩序的同时,体现了执法的温度。目前,我们正在梳理辖区闲置空间,将进一步探索‘错峰经营’等柔性管理措施,努力让城市治理从‘一刀切’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为平衡市容秩序与民生需求提供更多新举措。”
记者手记:
城市治理的温度,藏在“一挪”之间
本报记者 王松
深夜的桥东区高架桥下,麻辣烫的雾气在昏黄的灯光里升腾,摊主大姐麻利地烫菜、调汤,食客围坐。几天前,她的餐车还因占道被投诉,如今却成了城管部门“温情执法”的鲜活样本。
采访中,大姐说起家里的难处——孩子上大学、老人看病,声音很低,但手上的动作没停。她怕被取缔,更怕断了收入来源。而另一边,附近居民也有怨言:“人行道被占,晚上走路得侧身。”看似无解的矛盾,却在城管队员的“一挪”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通过此事例让我看到,城市治理的难题,往往不是“该不该管”,而是“怎么管”。过去,我们习惯了“一刀切”的整治——要么严查取缔,要么放任不管。但桥东城管的做法证明,执法可以有第三种选择:既守住规则的底线,又给民生留出“弹性空间”。
在采访中,桥东区城管执法局三大队副大队长苏鹏说的一句话很触动我:“我们罚的不是人,是行为;但帮的是人。”他们连续几晚蹲点观察客流,协调新摊位,甚至帮忙申请补贴。这些“额外”的工作,恰恰是执法从冷硬走向温情的转折点。
城市是人的集合,治理的终极目标。执法部门整治占道经营,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城市更宜居。而宜居的城市,理应容得下一碗热乎的麻辣烫,容得下为生活奔波的身影。而这次城管部门的“温情一挪”,正是挪出了法规的严肃,也留住了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