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铁火涅槃:非遗文化的当代隐喻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尚德匠心传承蔚县打树花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聚焦 2025年04月17日

刘尚德与打树花的吹火工具风机形影不离

扫一扫,畅游文化海洋

编者按:在燕赵大地的褶皱里,暖泉古镇的城墙斑驳如史书,每一道裂痕都藏着铁与火的往事。当1600℃的铁水泼向城墙,迸裂成万千金花的刹那,被点亮的不只是星辰,还有当地璀璨的文明。刘尚德,这位将大半生浸染于铁水与火光的匠人,以赤子之心叩击时代的回响,在铁火交织的舞台上,书写了一曲关于乡土、传承与生命力的诗。打树花表演也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一次现代语境下的艺术对话。当铁水与城墙相遇,技艺被赋予灵魂,非遗融入时代脉搏,那些曾照亮古堡夜空的铁花,终将成为照亮文化自信的永恒星光。

本报记者 翟见英

从实用到审美:

铁水的文化赋能

今年清明节假期,千年古城蔚州承载京蔚高速开通利好,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暖泉古镇室外树花广场人头攒动,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尚德带来的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打树花”在这里璀璨绽放,观众纷纷惊叹:“此景只应天上有。”刘尚德用柳木勺泼出的不仅是铁水,更是古老智慧对现代的叩问:在机器复制的时代,传统技艺的温度如何安放?在电子烟花的洪流中,血肉之躯的勇毅何以不朽?

这种叩问,在蔚县的土地上激荡出回音。当游客们举起手机记录“火树银花”的瞬间,他们捕捉的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一种文化存续的象征。结束了表演的刘尚德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道:“我年轻时常听父亲说,打树花是穷人的烟花,但今天看它的人,早就不分穷富了。”

打树花的起源,确与土地紧密相系。暖泉镇曾是长城防线上的兵器铸造重镇,铁匠们用不起烟花,便以铁水在立于这方土地的城墙上泼洒出属于平民的璀璨。刘尚德的童年正是被风箱的喘息与铁锤的铿锵填满的,曾祖父刘如意、祖父刘继成锻造兵器的火星,父亲刘俊杰冶炼铁水的剪影,早已化作他血脉中的图腾。17岁那年,刘尚德接过父亲手中的柳木勺,从此与1600℃的铁水结下情缘。掌炉六年,他学会用肉眼观测火色,用耳朵辨别风势,甚至能从铁水流动的细微声响中判断纯度,确保铁水泼洒时的最佳成花效果——这种近乎“通灵”的技艺,是铁匠世家四代人用生命焐热的经验。“铁水如生命,需用敬畏之心对待。”从铁匠到艺术家,刘尚德继续将“打铁”这一传统生计升华为震撼人心的民俗表演。

非遗与时代共振:

匠心坚守与突围

打树花不失为火中取艺,其惊险远超常人想象。一勺铁水重达三斤,泼洒时稍有不慎便会反溅自身。刘尚德的手背上布满新旧疤痕,羊皮袄的焦痕是他与铁水对话的印章。他曾目睹同行因站立不稳,将铁水扣向头顶的惨剧,却依然坚持不懈:“手艺活,玩的就是胆气。”这种近乎执拗的勇敢,源于他对技艺的信仰:“铁水泼出去,就不能回头。人活一世,也得有这个劲头。”

这种蔚县人的劲头,在刘尚德身上提炼为独特的艺术语言:他身披反毛羊皮袄,腰扎粗绳,以古勇士之姿挥动浸湿的柳木勺,铁水撞击冰冷砖墙的刹那,万千金花如星河倾泻,形成“铁瀑飞星”的奇观。他的表演不仅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美学表达——铁水泼洒的轨迹,是力与美的诗行。

“每次泼出铁花,我都看见祖辈的身影在火光中闪现。”刘尚德的非遗之路,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暖泉古镇的砖墙因常年泼洒铁水,已凝结出铜黄色铁锈,如龙鳞般蜿蜒,他称之为“时光的纹身”,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中,刘尚德捧起一抔家乡红土:“这土炼出的铁最纯,打出的花最亮!”

在刘尚德看来,传统技艺既要守根,更要开枝散叶。刘尚德组织村民成立非遗表演队,将打树花与社火、秧歌结合,助力暖泉镇形成“白天逛古堡、晚上赏铁花”的文旅生态。今年春节期间,在刘尚德参与表演的实景剧《火树金花》中,打树花与蔚县秧歌结合,以光影技术强化视觉冲击,形成“非遗史诗”般的叙事,惊艳各地游客。

多年里,刘尚德受邀前往全国各地演出,蔚县打树花这一传统民俗逐步走向全国。在蔚县人的认知里,铁水里有长城的魂魄,有庄稼人的脾性,这份认知,让刘尚德不论在哪里演出都带着对土地的敬畏。他在现代化广场上打树花时,在特制的铁板前仿制了蔚县古堡砖墙的纹路——他要让都市的霓虹中保留一抹乡土的肌理。而打树花的壮美,恰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的绝佳隐喻,迸裂的既是物理的火花,也是历史的回响。当这项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当暖泉古镇因树花表演迎来各地游客,当刘尚德的表演足迹遍布全国时,曾经的“匠人绝活”已升华为文化共情,蔚县打树花火热出圈。

铁花永绽:

非遗的青春基因

如今,64岁的刘尚德仍坚持为乡亲们表演,“只要还能举起铁勺,我就要让暖泉的夜空永远亮着。”每到节日,暖泉镇室外树花广场上铁水与砖墙的撞击声、游客的惊叹声、摄像机的快门声交织成美妙的乐章。刘尚德的身影在火光中忽明忽暗,仿佛与先辈重叠。他知道,终有一天,自己的手臂会再也抡不动铁勺,但那些溅落的火星,早已埋进土地,等待下一双接过柳木勺的手。

刘尚德把传承视作天命,先后收徒十人,以“三年练眼(观火候)、五年练手(掌勺)、十年成师”的方式培养传承人,当他握着年轻人的手泼出第一勺铁水时,笑言:“火花落到谁身上,谁就是有缘人。”徒弟王春林感慨:“师傅常说,树花匠人要有铁打的筋骨、火样的心肠。”

悉心教授徒弟的同时,刘尚德还走进蔚县多所中小学,开设打树花公益文化课,讲解打树花的历史渊源、表演过程、技能技艺等,用铁花模拟实验展现物理之美,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田悄然生根。“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人,要让年轻人觉得非遗酷!”在刘尚德眼中,蔚县打树花可以与年轻人共情,非遗传承大有希望。

这份心头的希望,让千年铁花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它是匠人对技艺的敬畏,对乡情的寄托,更是对文化的深情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