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筑牢征信基石”系列报道之一

“征信修复”可信吗?人民银行教你识别征信修复骗局

张家口日报 07版金融通信 2025年04月16日

本报记者 刘枫

个人信用报告如每个人的“经济身份证”,记录着借贷还款、守法履约的每一笔痕迹。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征信安全意识,增强群众对“征信修复”骗局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征信管理科制作的“揭露征信修复骗局,擦亮你的火眼金睛”宣传专题,于近日在张家口银行A P P轮播图页面上线。

中国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分行结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发布的案例,提示消费者要警惕“征信修复”骗局。并通过在银行金融机构拓展线上宣传渠道,向广大市民普及征信知识,揭露“征信修复”骗局常见的套路和危害,引导公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个人的征信权益。宣传内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涵盖了“征信修复”骗局的常见类型、经典案例、防范措施以及征信异议处理流程,还介绍了关于个人如何行使自己的五大征信权益:同意权、知情权、异议权、救济权、删除权。

人民银行以“征信修复”典型骗局及如何维护个人征信权益揭露“付费服务、代理维权、虚假培训”等骗术背后的真相为案例,帮助大家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和信息安全。

【案例】

案例1:A女士因多笔网贷逾期导致无法办理住房贷款,因急于消除不良记录,听信了非法中介“专业修复征信100%成功”的广告,通过缠访、闹访形式向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施压,要求消除真实存在的逾期记录。人民银行工作人员避开非法中介的阻碍,耐心与A女士直接沟通,最终使A女士意识到自己上当被骗。

防范提示: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心理,以“征信修复、征信洗白、反催收、铲单”等名义,教唆受害人滥用征信投诉或信访权利进行无效缠闹,借机收取高额费用,有甚者收到款项后便失联。切记,任何声称能带您“钻空子”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广告都是诈骗。征信投诉应按照《征信投诉办理规程》依法合规进行,申请材料需满足受理条件。中介机构冒名投诉或隐瞒代理关系,捏造、歪曲事实,提供虚假材料的,均为诈骗行为。

案例2:B先生在网上看到“付费代理消除网贷查询记录”的广告。对方告知B先生只有向其支付代理费,才能通过中介渠道在征信中心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提交线上异议,以此消除不良记录。B先生按中介指引进行操作后,发现不仅没有修复不良征信信息,中介也失联了。

防范提示:不法分子利用在线办理异议与工作人员“不见面”的特点,编造征信修复谎言,代为受害人提交异议申请并借机收取“中介代理费”。提起征信异议是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征信中心提供的异议服务都是免费的。当遇到征信问题时,请通过正规渠道行使您的权利。免费申请异议正规渠道,线上:登录征信中心官网的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提交异议申请。(h t t p s://i p c r s. p b c c r c.o r g.c n)。线下:就近选择发生该笔业务的金融机构网点或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征信服务窗口申请。

案例3:C小姐在朋友圈发布“征信修复”成功案例,谎称可以开展加盟培训班教授征信修复相关技巧。学员们在缴纳了高昂的培训费后,发现其所教授的方法都是通过伪造银行流水、住院病历等材料欺骗金融机构,无法真正修复征信记录。最终C小姐与组织培训的几人均因犯诈骗罪锒铛入狱。

防范提示:不法分子以征信市场需求量大、有前景为由,开办培训班并教授所谓“征信修复”技巧,通过伪造证据欺骗金融机构,试图达到删除逾期记录的目的,以此骗取加盟培训费。针对信用报告异议进行“征信修复”的专门服务并不存在,虚假的征信培训不仅无法带您“赚大钱”,还会让您“踩大坑”。

个人信用报告究竟是什么?

个人信用报告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营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征信系统”)对个人信息进行汇总、加工、整合形成征信系统的基础产品,客观记录个人信息主体的信用表现,会全面、真实地记录个人信息主体借债还钱、遵守合同和遵纪守法的情况,按时还钱等优质信用行为会记录,逾期或借钱不还等违约行为也会记录。

目前个人信用记录主要储存在征信系统中,并以信用报告的形式向本人提供查询。当你申请借款或信用卡时,机构往往会向征信系统查询你的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报告为机构提供个人信用信息的校验机制的同时,也是每个人审视和规范自己信用历史行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