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市法院:释放法治效能“红利”优化营商环境

张家口日报 07版法治 2025年04月14日

本报记者 李颖 通讯员 李文江 刘萍

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我市法院将打造“定分止争张家口”品牌与营商环境建设深度融合,推出全流程调解、优化诉讼程序及审限、判前阅核全程答疑、“发改再驳”重点关注、促进自动履行、案件“评与查”、信访实质化解、诉讼指导人等八项制度,构建立案、审判、执行、信访工作全流程服务体系,全力护航企业发展。第一季度,全市两级法院线上线下涉企立案时长保持在7天以内,法定期限内结案率保持在90%以上,首次执行案件执行完毕率保持在35%以上。

全流程解纷跑出司法

“加速度”

“谢谢你们,让我们的货款有了着落……”拿到调解书后,来自山东省某商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向市中院民二庭法官表达了感谢。今年3月27日,民二庭仅用16天就成功调解四起涉企货款纠纷案件,帮该企业追回共计50余万元。“案件受理后,考虑到直接判决可能对涉事双方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决定优先采用调解方式,经过多次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共识,约定5月20日前支付欠款。调解方式不仅促进了案结事了,而且节省了双方当事人的诉累,为企业发展赢得了时间。”承办法官介绍。此次涉企纠纷案件的成功调解,也是我市法院打造“定分止争张家口”品牌的生动实践。

今年年初,市法院立足立审工作实际,制定出多项举措,降低纠纷解决成本。对于涉企案件,通过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借助人民法院调解团队,融合保全、鉴定与调解,激励法官调解积极性。充分发挥建在工业园区、商会等处的“法官工作站”作用,促进企业纠纷高效化解。

市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办理涉企案件中,审判前为企业建立合理诉讼预期,通过诉讼预期管理降低企业非理性诉讼。审判中统一裁判尺度,避免同案不同判导致市场规则混乱,保障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审判后,法官对证据采信、裁判理由等主动答疑。上诉和申请再审前,结合案例分析结果和成本,保障企业知情权,二审涉企案件坚持能改判就不发回,实质化解纠纷。”

执源治理助力企业

“轻装上阵”

“自动履行是我们法院打造‘定分止争张家口’品牌八项制度之一,如果你自动履行了,首先,这个案子我们就不收取执行费了,另外,你也不会被限制高消费或者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听着市中院执行局干警侯宇的解释,被执行人老杨决定主动配合法院自动履行。此案源于老杨的一次转租。

几个月前,他因将租用的高校家属楼楼前闲置用房私自转租给小陈开饭店被校方起诉,要求他限期腾退房屋,但此时老杨也陷入了两难境地。

“小陈的饭店刚装修营业不到两个月,此时搬离损失惨重,如果强制腾退房屋肯定会激化矛盾,后续老杨和小陈之间的连环诉讼肯定也少不了,结果就会是一案结、多案生。”经过深思熟虑和实地考察,侯宇最终想到该案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促成多方和解,一次性解决相关当事人的矛盾纠纷。

在侯宇积极调解下,校方同意让小陈再经营一段时间,老杨也和小陈达成赔偿和解协议,以减少他的经济损失。近期,该案以饭店按时转产、房屋顺利腾退结案。

今年,在执行案件中,我市法院强化执源治理,创建执前团队,由承办法官结案后督促企业自动履行,发放《自动履行告知书》,促进胜诉权益兑现,加快案件执行效率。同时,法院建立“信用加油直通站”企业信用修复快速通道,对积极履行执行义务的企业修复信用,并长期开展对市场主体失信原因评估、信息共享、分类施策、司法咨询等,帮助更多失信企业重塑信用、重返市场。

诉讼指导人上线专攻

“骨头案”

“营商环境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几年来,我市法院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今年更是结合我市发展大局,对涉企复杂、长期未决或新生态纠纷如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案件,由法院领导和员额法官“包联”指导,遵循不干涉审理原则,实质性解决纠纷。市法院业务骨干分案由指导,统一涉企案件裁判标准,助力企业纠纷终局解决,专攻“骨头案”。

全市两级法院还坚持做实涉企信访,完善有信必复、接访即办机制,严格区分诉讼程序与信访程序,防止通过信访渠道干预司法裁判,依法处理违法信访,高效化解涉企信访矛盾,维护企业正常经营秩序。

市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法院将持续深化“八项制度”,护航企业全周期发展,以“审判理念、机制、能力”三重升级,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张家口样板”,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