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古稀老人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
![]() |
|
本报记者 武殿森
【人物名片】
张建平:桥西区北新村路“济世堂中医”医生
在桥西区北新村路,有一家挂着张家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世堂中医”牌匾的中药堂。
推门入内,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老中医正全神贯注地为患者把脉诊疗。他的身后,摆放着4组共200多个抽屉的中药柜,里面盛放着蛇蜕、水蛭、五灵脂、何首乌等近800味中药材。墙面上,书法家范曾书写的“悬壶济世”的作品,为中药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老中医就是张建平,今年75岁,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张氏正骨医药技术第四代传承人。
20世纪60年代,张建平生活在尚义县南壕堑公社二号村。那时,他的爷爷和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正骨师傅。在那个医疗设备不先进的年代,他们凭借娴熟的正骨手法和丰富的经验,医好了不少患者。每一次治疗过程,张建平都看在眼里,起初他只是觉得新奇好玩,但有一次彻底改变了他对家传正骨技术的看法。
初中时的一个周日,突然有一家长带着小女孩匆匆上门。小女孩右臂下垂,疼得哇哇大哭。爷爷赶紧伸手摸孩子的肩膀和肘部,发现孩子肩膀上位脱臼,爷爷便在孩子肘部用巧劲往上一托,右手手指顺势一捏,只听“嘎巴”一声,孩子立马停止哭叫,胳膊也自如地前后摇摆。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在极短时间内为女孩解除了痛苦。那一刻,十四五岁的张建平受到触动,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正骨技术的魅力,也由此对这门技艺产生了兴趣。
从那以后,每当长辈们进行骨伤治疗时,张建平都在一旁认真观察、问询,长辈们也告知他一些治疗的基础手法和要点。
后来,父亲正式对他进行正骨医药技术的第四代传承培养。从此,张建平踏上与父亲一同学习和诊治骨伤病的道路。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手摸、意会等骨伤无损伤正确复位等治疗技术。这一学,将近10年。
高中毕业后,张建平通过成人中医大专自学。期间,他始终没有放下对正骨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边读书学习,继续跟随父亲学习正骨技术和药物炮制。
1973年,张建平参加工作。工作之余,他抓紧一切时间,阅读医学典籍,研究病例,不断提升医术。
2016年,张建平开设了传统中医诊所——济世堂中医。
2019年,张氏正骨医药技术入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2022年,张建平被正式命名为张氏正骨医疗技术第四代传承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建平深知肩负的责任,他经常深入乡村、社区参加义诊活动。2019年一天,在经开区许家庄村义诊时,一位50多岁、走路一瘸一拐的陈女士引起了张建平的注意。他经过把脉诊断和问询,了解到陈女士右腿患有严重骨病,被医院确诊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陈女士四处求医,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法,但都没有明显好转。张建平深知陈女士的困境,决心帮助她。经认真研究病情,为其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对症下药。半年多时间,张建平密切关注陈女士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陈女士的骨疾逐渐恢复,从最初的步履蹒跚到独立行走,如今更是活跃在广场舞的健身群体中,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每一次成功治愈患者,都让张建平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他说:“能通过中医中药为患者解除疾苦,我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我会继续努力,做好中医药学传承工作,也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为中医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