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00天,完成从“新”到“锐”的转型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4月13日

本报记者 陈紫璇

【人物名片】

王宸胤:张家口日报社记者

每天早晨,叫醒王宸胤的,不是闹钟,是“河山新闻早8点”的催促。8点整,当本地群众在手机客户端上看到“河山新闻早8点”的资讯集合时,你不会知道这条资讯的背后,是她早已起床后录屏、剪视频、做链接、发布等等一连串的操作,日复一日的付出。

付出,让她得到了认可。今年3月10日,王宸胤走上了报社领奖台,捧起了“张家口日报社媒体融合新锐奖”。当大家对她竖起大拇指时,她却谦逊地说:“‘新’是真新,‘锐’可不敢当。”的确,从纸媒记者转型到新媒体领域,直至走上领奖台,王宸胤仅仅走过了300天的路程。

2024年5月,接到调整岗位到新媒体运营部的王宸胤有些懵。彼时,深耕文化传播领域多年的她,心心念念的是创作“运河文化在长城地带的投影”系列报告文学,为此,她不惜自费出行,跨越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的运河沿线城市实地考察。颇有抵触情绪的她去找领导:“我40多岁了,记者工作干了快20年,除了写稿子别无所长,干新媒体?我不会!”

可就是这句“我不会”,在王宸胤接手新媒体工作之后,变成了“我可以学”。她向熟悉业务的老同事学操作流程,一步一步记在本子上,一遍一遍练;她向小了她快20岁的年轻同事学客户端运营的逻辑规律,看书、做笔记、实操、总结经验教训;她向比自己更早跨界的同事、同行学实践经验,然后照猫画虎,尝试演练。总之,一有机会她就在学。

在传统媒体工作的老同事们不明白——这动力哪儿来的?她身边的小同事们也不明白——一觉睡醒,热搜榜上有的,“河山”新闻客户端全有!这老大姐追热点新闻追得不睡觉了?

但是慢慢地,新媒体的同事们先感受到了变化——客户端频道改版,页面变漂亮了、内容变丰富了、更新速度变快了,“越来越有大媒体‘范儿’了!”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变多了、形式也变新颖了,老用户们在积分商城还掀起了兑换热潮,评论区的留言越来越精彩,福利社微信群的粉丝越加越多。运营团队的编辑们口头禅从“这个没办法”变成了“这个可以想办法”。

今年春节期间,“河山”新闻客户端推出了“吃香楼大餐抽河山大奖有滋有味过大年”河山福利春节特别放送活动。数以万计的用户抽到了奖品,1300多份大餐被粉丝们开心享用,大家纷纷为“河山”点赞。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客户端的活跃度创历史新高。

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在大家眼中。同事们眼里的王宸胤,媒体融合转型得好像很自然,但是王宸胤自己说:“现在的我依旧是个‘新媒体的新人’,我还在学,也还在试。我和团队的成员们还是会走一些‘弯路’,但是,我们坚信没有白走的路。我在传统媒体干了半辈子,跳出‘舒适区’确实不容易,但是,我们是记者,我们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如果都不能主动拥抱新的时代、拥抱新媒体,那还怎么守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好在,我还不老,我还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