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支钢笔,画不尽宣化千年古韵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4月08日

本报记者 李蕾

【人物名片】

杨志明:宣化区钢笔画爱好者

在宣化古城的大街小巷,时常能看到一位头发半白的老人,手持钢笔,专注地在速写本上勾勒着。笔尖划过纸张,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故事。他就是宣化区钢笔画爱好者杨志明,一位用钢笔“丈量”古城、用线条讲述故事的老人。二十多年间,他走遍了宣化的大街小巷,画遍了古城的角角落落,用上万幅钢笔画作品,为宣化古城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城市记忆”。

76岁的杨志明原本是宣钢质检中心的一名取样工。2002年,杨志明赋闲在家。空闲时间多了,他想起了自己多年来的爱好——绘画。以前工作繁忙,爱好绘画却没有时间系统学习,也没有机会外出写生练笔。“现在时间这么多,不如好好练练吧。”有了这种想法,杨志明开始付诸行动。

“钢笔画传入中国,也就只有百余年历史,是个典型的舶来品,很多绘画技巧都不太成熟,也没有很多绘画技法的书籍供人参考。”初涉钢笔画,杨志明就遇到了难题,没有现成的技法可借鉴,他唯有从实践中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画画大概也是如此。”于是,杨志明背着画夹走出了家门。

杨志明的第一站写生地是环境清幽的万柳公园。一年的时间,他用100多张画稿,绘就了公园的每个角落。笔下的作品也从最初的粗糙变得越来越精细,逐渐走进了“精细钢笔画”的境界。而他最为钟爱的便是古城的老街巷。从热闹的集市到静谧的庭院,从老旧的建筑到过往的行人,在他的笔下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透着古城的庄严古朴,也有着市井的烟火气息。他作画时,总会引来许多好奇的路人,围着观赏他作画,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杨志明饱含故乡情结的作品也受到了业内的认可和好评。2007年,杨志明的作品《遗韵》入围全国第二届钢笔画展,并获得优秀奖。之后,他连续入围第三、四、五届大赛。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技法上刻苦钻研,自创了一套独特的上色方法,在生宣上泼墨后,再作画。“由于钢笔墨水容易晕染,钢笔笔尖过硬,容易划破纸张,在生宣上用钢笔作画对力度、速度、角度的要求都必须非常精准。”而杨志明在完全没有任何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领悟力,画废了几百张画纸后,逐渐掌握了这一套成熟的技法。他在第六届全国钢笔画展览中获奖的作品《血染的风采》便是利用这一技法绘出的彩色钢笔画。2017年,杨志明将所有绘画古城建筑、街道的作品收录画册,取名《府城遗韵》。他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翻开这本画作时,可以看到一个古朴大气、充满人情味的古城宣化。

张家口拥有着“长城博物馆”的美誉。从战国时期的燕长城,到北魏、北齐的长城遗迹,再到明代气势恢宏的边墙,不同朝代、不同形制的长城在这里交织、碰撞,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杨志明,这位痴迷于用钢笔记录历史的老人,自然不会遗忘这座“长城博物馆”。他将目光投向了这些长城遗迹,决心用手中的钢笔,画下张家口重要的长城遗迹。

“张家口的长城,就像一座座历史的丰碑,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杨志明说,“我要用我的画笔,将这些丰碑一一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我们的长城文化。”然而,为“长城博物馆”建档并非易事。许多长城段落隐藏在崇山峻岭之间,人迹罕至,交通不便。为了寻找这些散落在荒野中的历史碎片,杨志明常常天不亮就出发,背着画板,带着干粮,辗转坐几个小时的车,再徒步走过崎岖的山路,才能到达长城脚下,开始速写、拍照。

截至目前,杨志明已经完成了近三十幅长城作品。“至少还需要画八九十幅。”杨志明相信,只要他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用手中的钢笔,为这座“长城博物馆”留下一份珍贵的“馆藏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