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守护察汗淖尔湿地的“科技眼”

张家口日报 01版头版 2025年04月05日

本报记者 赵晓刚 通讯员 史惠英 吴占芳

4月3日一大早,尚义县森林草原湿地保护中心的监测员郭宁便与同事一起驱车前往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保育核心区。

为加强监测力度,尚义县首次将20台红外野保相机布设在湿地中。“我们以观海楼和听风楼为原点向四周辐射。为方便观测野生动物,点位基本都在湖面上。”全面进行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是监测员的重点工作之一。湿地里的每一片滩涂都留下过郭宁的脚印,这20个点位如何排布,他早已心中有数。

其实,安装相机在去年12月就已着手。为最大程度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侵扰,保护中心选择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打木桩。郭宁和同事先用冰镐凿洞,再站在折叠梯上,用锤子将3米多长的木桩打入湖底,直至露出冰面一米为宜。在冰天雪地中,安装一根木桩就需要半天时间。

进入4月,“白色之湖”察汗淖尔再现生机,也到了安装红外野保相机的时候。下午5点,日头西斜,在察汗淖尔湖及周围大小湖泊已竖起20只目光敏锐的“大眼睛”。待它们全部安装完成后,一旦有鸟类飞入视野,这些相机便能快速对准捕捉图像,实时上传至保护中心的数据库中,为研究者提供宝贵资料。

郭宁观测到,凤头麦鸡、赤麻鸭、红脚隼成为今年首批“到访者”,不久后,湖面重现波光粼粼时,将会有140多种鸟类及160多种野生植物齐聚察汗淖尔。他们除了实时监测这些生态要素外,还会通过科学种植碱蓬草、虎尾草、灰绿藜等植被继续修复退化湿地,建立国家级生态环境监测站,与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式,继续讲好“盐碱白”变“生机绿”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