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书评
流淌的情韵里有一缕乡愁
——读乡土作家张立国散文《故乡的情韵》有感
![]() |
|
周绍明
许是相见如故吧,与省内文坛知名的乡土散文家张立国老师有幸结缘后,随着友情日笃,在一次聚谈中,立国兄把他出版的那本《故乡的情韵》散文集,赠予我。一有闲暇,我便会在一杯香茗的陪伴下,静心品读。在文风隽永的字里行间,总会有一抹熟悉的乡愁在我心里汩汩流淌,共鸣成一泓暖流。让我难以释卷,更难以走出属于自己的回忆。在没有等到把整本书的六十篇散文都读完的情况下,我就有了迫切的写作欲望。循着那些并未走远的记忆,于是,在陈年旧事里,开始自己摸索的写出来了第一篇散文《红石山的回忆》……
那年,我也是受这本书的影响,和写出的第一篇散文的鼓励,亦或许是那浓厚的乡土情韵深深地感染着我、怂恿着我,让我在写作的欲望一发不可收,陆续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创作写出了我个人亲身经历的系列散文《十年的打工生涯》。我为了写这十篇散文特意还请了一周左右的年休假,每天在家里埋头写作。文字虽然还是有些拙浅稚嫩,但是,委实是写出了“十多年艰苦打拼的真情实感”,或许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创作手法,让《十年打工生涯》的系列散文在雪绒花微信文学平台上,得到了很多相知相识、甚至是一些未曾谋面文友的关注和赞赏,并且在以后的时间里见诸于报刊杂志。心中的那份愉悦和亢奋自然是难以抑制、难以言喻……
如今我和立国兄可谓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以“白桦林”为笔名的立国兄,其人、其性,一如劲爽挺拔的白桦树。体魄虽高猛,但却给人以沉稳、宽和,不骄不躁且亲和舒朗。就是这样一个外感粗犷豪放的汉子,让人很难把“白桦林”或者说是“白桦林”笔下的意蕴绵长、思想深透、文字隽永的精美散文联系在一起。就像他的那篇《父亲睡在麦田里》,还有那篇情感跌宕起伏的《滴血槐花》,不是依托华丽的辞藻来煽情、烘染,而是用那些只有生活的积淀和对赖以生息的故乡的痴恋,对生活艰辛的感悟,才能把默然无言只是为了家庭而遮蔽风雨、撑起天地的如山父爱,才能把疼寒知暖的呵护、事无巨细地为了生计而忙碌操劳的母性贤良和慈爱的深深感念和追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更或者是有过同等经历的人,不经意间入境入情、就走进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乡记忆。娓娓读来,没有丝毫的造势和做作,似乎一切都是浑出自然。赏析名家的高作,其实也是对自己写作水平的一种检视和学习。
每一次品读这部《故乡的情韵》,我就像品咂一杯封窖有年的老酒,总能感觉到一种绵长与厚重,也总能感觉那隐隐的乡愁就是一条纵贯故乡情韵的主线;是一条静静流淌、让回忆永不曾褪色的暖流。让见惯了钢筋水泥的大厦和高楼、厌倦了喧嚣和浮躁的人们,再一次唤醒了对于故乡开始滋生记忆的最初。那里有熟悉的泥土气息和庄稼的味道。在那里有熟悉的乡音在喊着我乳名,那里还有熟悉的山水村遥,在我渐然涌起的滚烫情潮里萦绕不休……
在我的眼里无论是草,是木、是云,是山、是水或是天空,我都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情。我用真情与文字把它们罗列组合,这样的日子里我每天都恋之甘饴,不知疲倦。就如《故乡的情韵》的开篇,梁建章老师在书序中写道:“故乡是一种存在,是一种文化,它凝聚这一方水土、一方人们,一个民族独有的文明、智慧和符号”。也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最初,乡愁是一页纯白的素笺,总是清晰而深刻。当浸染了岁月之后,你再怎么书写,也难以鲜亮如初了。”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故乡离得多久、多远,在立国兄的心里始终永恒依旧。不然怎会有那深情难掩的文字,那一缕流淌的情韵,那一抹静默的乡愁……
赋诗一首,特以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七绝·乡愁:一抹夕阳韵暖秋,雁鸣阵阵曲含愁。染霜红叶氤氲绕,缕缕情思送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