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千年绿釉陶罐的时空漫游:从盛唐宴饮到现代国潮的蔚州密码
![]() |
|
本报记者 翟见英
在蔚州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件高达105厘米的绿釉陶罐,通身泛着青玉般的光泽,腹部浮雕的铺首衔环与奔兽仿佛被按下暂停键的动画——这是来自唐代的绿釉贴花塔形莲花座陶罐,1982年从黄梅乡榆涧村唐墓出土后,它已在聚光灯下当了四十余年“顶流”。
1982年的春天,蔚县榆涧村村民老李挥动铁锹时,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挖开了时光胶囊。随着墓室砖墙轰然倒塌,尘封千年的绿釉陶罐与凤首壶破土而出,罐身西域风格的奔兽浮雕还沾着盛唐的烟火气。考古队员赶到现场时,老李正用袖子擦拭罐身的泥土:“这腌酸菜怕是能装两缸!”
这个误会恰是蔚县文化交融的绝佳隐喻——在唐代,这里本就是胡汉混居的“社区”。陶罐出土的榆涧村,正位于古代飞狐陉商道旁,骆驼商队曾在此卸下波斯的琉璃、粟特的银器,而中原的丝绸与茶叶也由此北上草原。陶罐腹部那四只脚踏祥云的异兽,既有中亚狮子的鬃毛,又带着中原麒麟的鳞甲,活脱脱一副“混血儿”长相。
将陶罐拆解成现代设计元素,葫芦形顶盖暗合道家“天地混沌”的哲学,仰莲底座取自佛经“步步生莲”的意象,而通体流淌的绿釉,则是草原民族崇拜自然的色彩投射。这种混搭美学,放在今天就是妥妥的国潮爆款。
陶罐的造型密码暗藏贸易史诗。喇叭形器座模仿波斯金银器的稳定结构,桃形壶嘴设计方便倾倒液体——考古学家在罐内检测出的酒石酸残留物证实,它确实装过葡萄酒。而最精妙的是葫芦形顶盖:游牧民族迁徙时,葫芦是必备的饮水器;中原道教视其为法器;佛教则喻其可装四海之水。
站在暖泉古镇西古堡的瓮城上俯瞰,星罗棋布的古堡群如同大地上的陶罐阵列。这些明代军事防御设施,与唐代陶罐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古堡的夯土城墙混合着糯米浆与羊骨粉,恰如陶罐胎土中掺入的石英砂;城堡望楼的重檐设计,分明是陶罐莲花座的建筑化表达。原来军事防御与艺术审美,共用着同套“文明源代码”。
更精妙的是文化防御系统的构建——古堡戏楼演着《杨家将》,庙宇壁画绘着《山海经》,而千家万户门楣的剪纸窗花里,衔着牡丹的凤凰,竟与陶罐凤首壶的造型如出一辙。这种将美学融入生存智慧的本领,让蔚县先民在战乱频仍中守住了文明火种。
当我们在博物馆与绿釉陶罐对视,看到的不仅是凝固的盛唐气象,更是一个文化混血儿跨越千年的生存智慧。它提醒着我们:文明的真谛从不在博物馆的玻璃罩里,而在古城墙下的市井烟火中,在少年指尖跳动的数码光影里,在古老基因与现代审美的每一次碰撞重生中。
如今的蔚县,古堡民宿里亮起智能灯光,剪纸艺人在直播间教网友刻“陶罐纹样”,而那座绿釉陶罐,正在数字藏品的宇宙里开启新的旅程——在时间琥珀里照见未来,把多元共生写进文明密码。当绿釉陶罐的倒影落入壶流河,漾开的不是涟漪,而是文明进步的永恒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