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解构者与重构者:一个时代的文化自觉镜像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聚焦 2025年03月27日

本报记者 翟见英

从青藏高原的界碑到张家口的长城砖,每一部纪录片的拍摄现场,都是陈俊践行文化自觉的战场——他始终相信,镜头扫过的每一寸土地、定格的每一帧画面,都是文明基因的载体,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他用二十余载光阴实践着文化自觉宣言:“真正的纪录片导演,应该是文明基因的传播者。”

从这个层面上讲,陈俊的纪录片创作,是一场接通时空的文明基因编辑工程。他的作品,也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传承的困境与突围——当大多数人忙于在解构的废墟上捡拾瓦砾时,他选择以重构者的姿态,用科学理性为梁柱,以人文诗性为砖石,在断层处重建文明的圣殿。

这种重构绝非简单的复刻。在《晋察冀边区》中,革命记忆被注入地质时间的永恒性,这种“层叠法叙事”,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中的扁平段落,而成为可触摸、可共鸣的立体存在。陈俊的镜头语言,无异于一种文化语法革新:他用显微切片观察文明的细胞,用无人机测绘记忆的疆域,用声纹分析解码乡愁的频率。当《梳妆楼揭秘》中契丹贵族的茜草染料与波斯织锦纹样在光谱分析下对话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赋能,更是一个有文化担当的导演对文明杂糅性的深刻认知——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当海外游子通过《善本南迁》重拾祖辈记忆,陈俊证明了纪录片既是既是历史切片,也是情感枢纽,更是未来图谱。

更深层次的是陈俊对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译。他将涿鹿黄帝城的城墙遗址转化为“大地掌纹”,将元中都的木构榫卯演绎为“和而不同”的基因表达,甚至让梳妆楼的胭脂矿物成分开口讲述游牧民族的审美情趣。这些具象的影像符号,既是地方文化的根脉解码,也是现代技术的赋能力证。张家口文旅数据中游客停留时长的倍增,印证了文化遗产从静态展柜到动态生命的蜕变——文明基因在当代土壤中重被唤醒。纪录片不再是历史的复读机,而成了文明传承的时光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他的作品总能让观众共情——当一帧帧画面连缀成河,我们看见的不是消逝的过去,而是奔腾向前的未来。

藉由这些纪录片作品,陈俊架设文明与现代的渡桥,将科学实证升华为时间诗学。立于渡桥之上他也在叩问着一个终极命题:在解构与重构的永恒循环中,什么才是文明真正的永生之道?

答案或许就在陈俊的影像实践中。当冬不拉琴弦的颤动与冰川融水的声纹共振,当合符石指纹模型的超声波与古战场风声叠加,我们顿悟:文明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化的形态,而在于频率的延续,就像天山砾石在冰川运动中不断磨蚀又新生。

镜头不落,文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