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陈俊:用镜头语言书写春秋华章
![]() |
|
![]() |
|
![]() |
|
编者按:在历史加速解构与重构的当下,传统文化在消费主义浪潮中逐渐符号化,当短视频用15秒肢解文化深度,当“非遗”成为打卡标签,张家口市籍国家一级导演陈俊,却以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手术刀般剖开历史断层,缝合时间裂隙,在时光湍流中定格文明的瞬间,为历史与现代架设起渡桥。在《明月出天山》《洋海古墓》《发现黄帝城》等数十部纪录片作品中,陈俊既非对传统文化浪漫的想象,亦非对现代功利性的妥协,而是让每一帧画面都成为文明基因的载体。这位从塞外山城走出去的导演,在二十多年里践行着一个信念:文化传承不是装进玻璃展柜陈列的展品,而是借助现代传媒,使它根植于当代社会文化土壤,让中华文明的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本报记者 翟见英
根脉解码:
科学理性与人文诗性的双重凝视
陈俊的纪录片创作以“影像考古学”为方法论,始终存在着科学家的理性与艺术家的感性。在代表作《明月出天山》中,这种特质展现得尤为鲜明,他以新疆天山为解剖样本,将地质学数据与人文叙事熔铸为独特的视听语法。片中无人机航拍镜头并非单纯展现博格达峰的壮美,更是以岩层褶皱为“地质年轮”,标注出300万年前欧亚板块碰撞的时空坐标。微距镜头下,冰川融水渗透岩缝的过程被转化为“文明毛细血管”的隐喻,揭示出草原丝绸之路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密码。
这种科学严谨性在纪录片《洋海古墓》中达到极致。为破解吐鲁番2500年前古墓群的文明密码,陈俊采用光谱分析技术还原织物染料成分,甚至通过微生物降解模型推演墓室环境变迁。片中长达2分钟的“考古刷拂尘”长镜头——陶罐表面浮尘如时光碎屑般飘落,堪称“影像化的碳14检测”,既是对考古过程的客观记录,也是对时间本质的哲学叩问。
陈俊从未让学术稀释人文温度,在纪录片《晋察冀边区》中,他创造性地运用“地质层叠法”叙事,用超高清影像呈现太行山红色岩层的肌理,叠印抗战时期情报站的发报机零件的金属锈迹特写,形成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对视;再切入百岁老战士抚摸花岗岩的皴裂手掌,构建出“岩石—钢铁—血肉”的意象蒙太奇,让地质时间与革命记忆,产生量子纠缠般的共振,带给观众强烈且深沉的情感触动和艺术张力。
在《明月出天山》拍摄现场,哈萨克族向导阿哈买提的即兴弹唱,被陈俊完整保留进成片。当冬不拉美妙的琴弦奏响与冰川融化的潺潺流水声,在杜比音响效果中交织迭起,观众不只是听见草原丝绸之路的回响,更能清晰地感悟到真正的现场不是地理坐标,而是文明与自然、人与土地的永恒对话,而这正是这位纪录片导演的创作心语。
田野苦行:
在尘土中寻找文明的光谱
在4K摄影机普及的时代,陈俊仍保持着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古典主义执着,部部力作无不是他踏石留印、勇涉险滩的真实写照。拍摄《善本南迁》期间,为还原历史现场,他带领团队在酷暑难耐的三伏天重走善本南迁之路。在现代繁华的大上海,在曾经是租界的弄堂里,他用摄像机追寻斑驳的历史过往,感悟国学大师们在国难当头把存续了几千年的历代善本,从北平的国立图书馆秘密南迁至这里的铁肩担道义。
这种执着的投入,源自陈俊对纪录片本质的理解:“记录”二字,左边是“言”,右边是“戈”——既要言之有物,更需以兵器般的锋利破除认知迷雾;既要敏锐的客观记录,又要深刻的探寻未知的过往。在他看来,用脚步丈量故事现场自是必然的。
在张家口阳原县泥河湾遗址拍摄时,为验证早期人类用火痕迹,他曾在夜里蹲守考古探方,用红外热成像仪捕捉土层中突然闪现的微小红斑,这个0.3秒的镜头,成为东亚古人类用火证据链的关键影像补充。当镜头扫过阳原县西水地村的沟壑,叠印早期人类打制石器的敲击声波时,观众听见的是文明火种在时间旷野中的永恒回响。
藉由陈俊遍布华夏大地的苦行脚印,文明基因在影像重构中寻找到时代的共鸣,传统与现代得以双向奔赴。
故土叙事:
从文化基因到精神原乡
作为一位深怀家乡情愫的赤子,陈俊多年来在故土褶皱中探寻文明的基因,以影像寻根与家国叙事解码故乡深藏的历史秘辛,为远走他乡的张家口儿女,重塑了一座座回望故乡的精神丰碑。
在陈俊的镜头里,张家口既是一个地理名词,又是一部用厚重的黄土、坚硬的砖石和漫漫的风沙写就的文明史诗,《发现黄帝城》就是这样一部探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力作。在涿鹿县矾山镇,他将黄帝合符釜山的传说与桑干河流域的新石器遗存编织成经纬,无人机航拍呈现的城墙遗址如同大地的“胎记”,隐藏着中华文明发祥的重要密码;而祭祀坑灰的烬层,则成为破解部族融合的“指纹”。蔚县庄窠、筛子绫罗、三关遗址等,均深埋在五千年沉积的五六米深的黄土之下,为了探秘历史深处的真相和细节,陈俊雇佣几十人在考古学家的指导下重新挖掘那些已经被填埋了的炭坑。这个发掘的过程虽然是模拟拍摄,但一样充满了激动人心的魅力,增强了叙事的历史纵深感,让观众在张家口历史褶皱中触摸到血脉的震颤,构建中华儿女的情感共同体。
在拍摄《发现元中都》时,陈俊导演站在张北县元中都遗址废墟前,凝视着残存的汉白玉柱基和琉璃瓦片,如同触摸一部被遗忘的帝国断代。这座曾被误认为“北羊城”的元中都遗址,在陈俊的镜头里再现了元帝国的万千气象。通过碳十四测年数据与《经世大典》记载交叉印证,揭示出元代草原文明对汉地营造法式的创造性转化。当3D动画呈现梁架结构的力学传导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建筑智慧,更是张家口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基因表达。
陈俊的镜头始终为家乡寻找文明多元共生的密码。《梳妆楼揭秘》中,他颠覆了“萧太后梳妆楼”的民间传说,通过光谱分析胭脂矿物成分,结合蒙古贵族树棺葬与基督教七星棺的考古发现,重构出这片土地上元代多元文化交融的壮阔图景。片中享堂建筑的穹顶结构与中亚清真寺的相似性,契丹贵族服饰的茜草染料与波斯织锦的纹样比对,让观众意识到,张家口从来都是文明碰撞的熔炉,而非边缘的“长城之外”。
这些力作无不证明,乡愁不仅是心灵的地理坐标,也是赤子情感的精神家园。那些承载古代文明基因的密码,都会在人类心灵的原野上持续激荡。二十多年来,陈俊这位纪录片拓荒者,在时光长河中放置的不仅是历史的航标,更是他的诗与远方。当我们欣赏陈俊的一部部纪录片作品时,会有一种被牵引着的穿越感,这正是在文化断流处架起的一座超越时空的渡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