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北京专家成功救治我市急危重症患者
本报讯(记者 曹晓燕 通讯员 屈海洋)3月17日,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开展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临床组长、张家口市第一医院(聘任)副院长邓一鸣教授团队凭借精湛技术,成功为一名突发左侧后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危患者精准实施微创介入栓塞术,有效化解了二次出血的风险。这场救治,生动展现了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在提升基层急危重症患者的时效救治、保障群众健康福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3月16日,赤城县的程女士突发剧烈头痛,经当地医院诊断为凶险的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面对随时可能二次破裂的“颅内不定时炸弹”,家属在转诊北京与就地治疗间陷入两难抉择,“医生说我妈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黄金治疗期就剩下2天,情况十分危急。”患者家属说,当时考虑转往北京治疗,但是对北京的医院也不熟悉,既担心延误治疗也担心途中风险。此时得知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教授邓一鸣正在市第一医院挂职副院长,立即决定转往市第一医院。
获悉患者病情危急后,邓一鸣连夜制定手术方案,次日清晨搭乘首班京张高铁赶赴张家口。抵院后即刻投入手术,为患者实施“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通过微创介入技术将支架与弹簧圈精准置入动脉瘤腔内,成功拆除“颅内炸弹”。术后影像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成功化解二次出血风险。术后患者病情稳定,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据了解,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领域最为凶险的急症之一,急性期死亡率约35%~40%,若二次出血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发病初期的黄金救治窗口期管理与再出血防控成为改善预后的关键,随着微创神经介入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血管内治疗已逐步成为动脉瘤伴蛛网膜破裂救治的核心手段。
据悉,北京天坛医院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建立了长期深度合作机制,累计派出19名专家开展技术帮扶。这种“技术水平+人才孵化”的协作模式,不仅使区域脑血管病诊疗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更让冀北地区患者足不出市即可获得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