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向网而生 破圈前行

——A I智能创新实验室背后的故事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3月24日

李博(中)和团队成员在一起。

本报记者 荣洁

瘦削,寡言,这是张家口日报社全媒体总编室副主任李博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熟悉他的人却说,你要是跟他谈豆包,谈Mi d j o u r n e y,谈S t a b l e D i f f u s i o n,谈D e e p S e e K,谈“融媒转型”的“技术赋能”与“平台成长”,那他能把你说到“怀疑人生”。

2024年2月,Op e n A I的S o r a大模型横空出世,输入文字生成相应视频,迅速引爆全网。紧随时代脉动,张家口日报社提出了“A I+媒体”技术赋能媒体生产的理念,以“智能引领创新”为方向,着手布局人工智能媒体应用场景,建立全国首个地市级A I G C智能创新实验室,探索A I赋能媒体的新模式。“技术骨干”李博,成了智能创新实验室的牵头人。

超前的谋划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兄弟行业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套用。这项让很多人感觉“无从下手”的工作,却点燃了根植在李博团队骨子里的“技术执念”。

不了解行业,就重新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博得知杭州举办A I全能孵化营的专项培训,把年幼的孩子和生病的老人,交给爱人,自费去杭州学习。同事打趣说,平时8块钱的奶茶,他嫌贵;80块钱的裤子,不舍得;8000多的学费,说交就交。然而提起这次杭州之行,李博却兴奋地说:“开了眼界,进了圈子,这钱花得太值了!”

A I技术运用前期,国内技术落后,主要依赖海外资源。李博带着几名技术人员购买了很多海外资源网站的会员,谁也不知道哪个好用,哪个能行,只能不停地试。通过对多种A I工具在不同媒体生产场景进行反复测试、优化,结合现有“策、采、编、发、评、馈、析”各环节进行改进,团队在短时间,形成一系列辅助传统内容生产的有效方案,最大限度优化流程和提升效率;辅助策划方案、文案脚本、创意美术设计、创意A I视频等。一年来,A I智能创新实验室团队不断尝试新技术、新形式呈现,运用A I技术,打造“A I有画说”“A I新视觉”等系列品牌,生产海报、动漫、微视频50多条,加速推动从“融媒体”走向“智媒体”,实现媒体新质生产力的新跃升。

随后这支冲在A I技术钻研最前沿的团队,又成了“河山锐新闻”媒体矩阵运营的主力。为了抓取热点,团队成员每天四点开始工作,系统性的研究平台规则、传播规律、用户习惯成了每个人的工作习惯。随着对技术的不断钻研,团队作战能力大幅提升,“技术+内容+运营”的三重组合技加上“5+2”“白加黑”“36524”的不间断即时更新,使账号两月突破10万粉丝。半年来,锐新闻团队发布热点视频3866条,阅读量十万+视频915条,百万+视频288条,千万+视频45条,全网总阅读量超30亿,粉丝总数达56万。“河山锐新闻”媒体矩阵有效放大了地市级主流媒体在网络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在京津冀蒙地区乃至全国扩大了影响力,提升了竞争力。

“从事新媒体技术工作已经十余年,很多人都习惯说我们是技术‘大拿’,我们很多时候都感觉自己更像个‘新兵’”。说起对新技术的认识,李博坦言:“面对技术迭代的加快,破除本领恐慌的法宝就是掌握本领。未来不是技术不会淘汰人,而是会新技术的淘汰不会新技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