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打造永定河畔的生态司法保护矩阵
本报记者 李颖 通讯员 李文江
近期,最高人民法院深入总结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建设成效和经验,从全国法院推荐的60多个样本中评选出各具特色的10个示范性保护基地作为环境资源审判十年成果展示。其中,怀来法院生态司法教育体验中心及增殖放流司法保护基地成功入选。
生态司法教育体验中心及增殖放流司法保护基地是我市法院积极履行环境资源审判职能,守护区域生态,司法助力生态修复的有效实践和重要成果。近年来,围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廊道——永定河,我市法院打出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组合拳,打造永定河畔的生态司法保护矩阵。
“刑罚+生态修复”
提升环资审判质效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怀来县地处永定河上游,与赤城、涿鹿等县接壤,同时与北京延庆、昌平、门头沟区相邻,自然生态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市中院与怀来县人民法院积极履行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为京津冀绿色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根据市中院的规定,怀来法院集中管辖怀来、赤城、下花园的环境资源刑事案件。自2021年以来,已审结10件环资刑事案件,涉及非法采矿、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狩猎等犯罪类型,提高了办案效率,有力推动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保护。
在审判过程中,法院秉持恢复性司法理念,探索“刑罚+生态修复”模式。例如,被告人马某某擅自采挖白云岩混料,经法院判决除了刑事责任还要退缴违法所得并修复采挖区域。在闫某某等人非法捕捞案中,法院还判决被告等在官厅水库增殖放流1300余尾鱼苗进行赔偿。
2024年6月,怀来法院与北京市官厅水库管理处、北京延庆法院、市中院在官厅水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联合设立增殖放流司法保护基地,为因破坏生物资源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者放流水生生物提供专门场所。截至目前,该基地开展增殖放流活动3次,增放鱼苗共5000余尾,对助力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
协同合作凝聚
跨区域保护力量
在司法实践中,我市法院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其中怀来法院先后与北京延庆区法院、赤城县法院签订《“延怀赤”三地法院司法协作框架协议书》,在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强官厅水库的跨区域司法保护。同时,怀来法院与延庆区法院签署《官厅水库跨域司法保护协作协议》,在恢复性司法实践、联席法官会议机制等方面协同推进。
去年,怀来法院干警受邀参加京西北生态屏障跨域保护与多元修复交流研讨会和“延怀赤”政法领域协同发展座谈会,强化跨域生态司法协调联动,与多个部门签订生态多样性环境保护执法司法协作框架协议,细化协作内容,构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格局。
“一馆+一站+一基地”
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2021年6月,全省首家生态司法教育体验中心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博物馆揭牌,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传播生态理念的重要平台。2022年5月,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联合法官工作站成立,法官入驻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2024年6月,增殖放流司法保护基地成立。依托“一馆+一站+一基地”构建起了生态司法宣传教育阵地。
近年来,体验中心和工作站累计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30余次,受众人数达2000余人,受到广泛好评。在“6·5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点,怀来法院干警深入街头、景区、学校、社区,发放宣传资料,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普法宣传。同时,该院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以案释法”活动,用身边案例教育群众。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我市法院将始终坚持能动履职,以司法守护永定河上游生态环境、全力筑牢京津冀区域绿色屏障为目标,持司法利剑守卫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