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一块长城砖”的历史隐喻
——读李景泽的短篇小说《藏了一块砖》
![]() |
吕富荣 摄 |
张魁兴
李景泽最近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藏了一块砖》,发表在《长城》2025年第一期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藏了一块砖》无论在故事性还是艺术性层面都显现出一种少见的持重和成熟。”
张家口又称“张垣”“武城”。5000年前,黄帝、炎帝、蚩尤“邑于涿鹿之阿”,合符釜山,开启了中华文明之先河。这里是现行长城最多的地区,素有“长城博物馆”的美称。境内崇礼区、赤城县不仅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滑雪场,还有“长城博物馆”中的“博物馆”美誉之称。在长城经过的城市建有多处长城博物馆,比如中国长城博物馆,在张家口市万全区就有长城卫所博物馆。然而,张家口长城有损坏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老虎口长城段长城保护志愿者发起向民间有偿收取长城城砖的公益活动,这就发生了赵老三到长城上捡拾长城砖卖钱的奇怪事件。
爷爷李国忠对长城有特殊的认知,因孩童幼时顽劣,外出玩耍时不慎被日本鬼子跟踪,无意间将敌人引至八路军的临时驻地,进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名战士为了掩护李国忠而不幸牺牲,鲜血染红了他身下的一块长城砖。李国忠私藏家中的那块长城砖,就是这块用鲜血染红了他身下的长城砖,就像宝贝一样被李国忠私藏了起来,不肯上缴。小墩子就没有爷爷那样对长城的认知,那不就是一块破砖吗?“李国忠拉着小墩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在长城上。长城与一老一少的剪影,在天光弥散中悄然融合在一起。走远一点,一个巨大的豁口呈现在眼前,将长城一分为二。青砖散落一地,好的坏的面目难分。”
“这是怎样的一块砖呢?”显然,这是一块经过战争洗礼的长城砖,不仅承载着历史文明,还有战争的洗礼。“李国忠和小墩子分别坐在砖的两侧,默默地注视着它。小墩子伸出手想要抚摸它,手伸到了一半,突然想起李朗之前的喝止——别碰,除了爷爷,没人碰过它,他又把手缩了回来。李国忠见状,轻轻地抓住小墩子的小手,缓缓地把它放在了砖的上面。一股淡淡的清凉与温润的绵软不禁渗透小墩子的皮肤,沿着他的血管一直往心坎里钻……”
然而,“一块长城砖”“绝不是一块普通的砖,它承载了一段沉重的革命历史,负载着主人公李国忠一生的愧疚与感恩,也隐含了作者重建乡村伦理道德的期许与渴望。”贺姗姗评论说,以这块砖为故事线索,小说以双线并进的方式展开叙述,历史记忆与现实场景相互补充,彼此呼应。杂而不乱、疏而不漏的叙事结构也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本驾驭能力。
从“一块砖”到一座“长城”,这不仅仅是坍塌和修缮的关系,同时其中隐藏着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在断裂后如何重建等诸多问题。“赵老三为了金钱不惜违背良知,偷偷将老虎口的长城砖一次次背去村委会换钱。”这一行径无疑意味着在现代物质文明、金钱观念的冲击下,乡村伦理道德面临着失范和滑坡的危险。李国忠则私藏着“那块砖”,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守护着弥足珍贵的“长城精神”。小说最后以李国忠阻止赵老三偷砖而被砸伤的情节将故事推向高潮。这既是一场冲突,也是一次救赎。李国忠用自己的忠诚和信念守护了“长城”,他在昏迷中也再次见到那位牺牲生命营救自己的战士:“他微笑着对他说,别怕,活下去,好好活下去……”显然作者在李国忠的身上寄托了对乡村文明重建的希望,并将这种希望投射到被村民们遗忘的革命历史传统文化之中。“在金光灿烂中,焕然一新的长城蜿蜒开去。它蟠伏在中华大地上,那矫健的身姿、磅礴的气势,一如一条昂首挺胸的巨龙盘踞于群山之巅,俯瞰万里,气吞天下。”小说结尾对于老虎口长城的再次呈现,也昭示着重建“长城精神”的希望与可能。
作者在创作谈中写道:小墩子和爷爷李国忠隔代亲约定俗成的疼爱因素赋予了他更大的便利。他可以和爷爷玩闹,可以触摸那块长城砖,也能够让他放下戒备,倾诉潜藏心底的“秘密”。小墩子对李国忠而言,起着开导劝慰与净化心灵的作用,引领着他实现由懊悔到释怀的转变,进而敢于直面过去和伤痛,完成个人的救赎。当被打伤头的李国忠伫立于焕然一新的长城上,接受小墩子的询问,发出那句“我是不是真的老糊涂了”的疑问时,是否是他藏砖一生的映照呢?我相信每一位读者心中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