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细节处最见功夫
邓美平
“只要不影响交通,您在门头前安心摆摊”“多摆摊多挣钱,祝你们生意兴隆”“明后天要降温,新鲜果蔬等易冻商品,注意防冻”……山东德州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喊话”,1月19日至2月17日,商户在遵守“门前五包”规定前提下,可临时在店外摆摊经营。此举既方便了市民购物,也增加了商户营收,收获好评。
一项“临时政策”,何以赢得多方点赞?一方面,节假日是消费黄金窗口期,商户需要抓紧促销,但店内空间有限,商品展示不直观。新鲜的瓜果蔬菜、各式各样的小吃、喜庆的年货……把商品摆到店外,打破空间限制,有利于吸引顾客光顾。另一方面,店外摆摊,也能营造出热闹的“年集味”。探亲访友途中,在热闹街市里挑挑蔬菜、选选干果,热络交谈间那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更为年节增添了几分仪式感。
城市治理并非拥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不妨适度探索更灵活的方式。许多地方兼顾民生需求和城市秩序,因地因时柔性执法,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柔性执法,讲究的是细功夫。在保障秩序前提下实现有序精准治理,必然伴随着成本的增加,甚至要承担一些风险。这就需要治理者“愿为”“敢为”“善为”,下好先手棋。
麦收时节乡政府院内可晒粮,假期期间对过境车辆轻微违章免罚……近年来,多地民生微举措屡屡引发关注。这些并不是宏大的民生工程,却是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暖心之举。因其贴近群众生活、可知可感,故而能收获积极的社会反响。细节处最见功夫,也最见真情。能否在方寸之间做好民生文章,检验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也考验治理者对群众需求的洞察能力和关切程度。
也要看到,情况不同、条件不一,某种举措未必适合所有地方。比如,临时占道摆摊是否可行,要根据街道自身的交通承载力、人流车流密度等进行评估,过于繁忙的主干道恐怕并不适用。为民服务,不能“套用公式”,而应实事求是。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结合具体实际,就能发掘出可作为的空间。
(摘编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