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 一颗土豆富一方

张北马铃薯年产值超10亿元

张家口日报 03版要闻 2025年03月10日

本报记者 郝大钊 通讯员 黄晓燕 张亚娜

在张北县,广袤田地中孕育着一颗颗瑰宝——马铃薯。

张北有“坝上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的俗语。马铃薯在当地的种植历史大约有140年,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再到规模产业,马铃薯一步步变身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张北马铃薯是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也是张北县传统优势作物,2023年被确定为“一县一品”主导产业,2024年“张北马铃薯”上榜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2024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成为河北省入选的三个区域公共品牌之一。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下,张北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放大种薯特色优势,加快构建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生产支持体系,张北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大县,是中国北方马铃薯之乡和马铃薯原原种之乡。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左右,其中种薯面积6.5万亩,总产量在60万吨左右。

“微型薯繁种优势明显。2024年,我县大棚繁种面积6200亩,年产微型薯15亿粒,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张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马铃薯产业年总产值超10亿元,占全县总产值的6.25%,生产的脱毒种薯除满足全县3万多农户种植外,每年还向山东、陕西、内蒙古等16个省(市、自治区)提供优良种薯和商品薯,仅种薯一项可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成为帮助带动本地薯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品牌建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张北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了小二台镇等11个乡镇1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组建41家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和160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12家市级以上马铃薯生产龙头企业,年产万吨的马铃薯全粉加工项目投产运营。引进推广新优品种22个,形成了早、中、晚熟品种相配套,种薯型、食用型、加工型品种相结合的品种结构。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倍增计划,重点培育县内大农种业、盛源薯业、奇志种业、坝源薯业、浩源薯业等一批“育繁推”种薯企业,马铃薯仓储窖、气调库、淀粉深加工等硬件生产条件得到持续改造,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依托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有力的马铃薯育、繁、推机制,大幅度提升马铃薯优良品种的研发能力,加大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

产业振兴离不开智力支持。张北坝上马铃薯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张北县围绕马铃薯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农机“三新”技术推广,举办马铃薯生产关键技术培训和交流大会;围绕农民素质提升,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培训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联合河北北方学院和张家口市农科院在张北建立马铃薯育种示范基地,开展品种试验示范,推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随着张北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马铃薯产业已形成以原种繁育为主,集种薯和商品薯生产、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户在各个环节受益,实现全产业链创益增收。如今,张北县初步建成翼德农业、晶润农业和佳通亿城等马铃薯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有规模以上储量的马铃薯仓储窖、气调库总计25家,仓储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仓储能力达到75万吨以上,基本上形成了集育种、繁种、商品薯种植、仓储、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相关产业从业人数3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