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古堡里的红领巾

张家口日报 08版长城·作品 2025年03月06日

苏元炜

在明媚的春天,北方的古堡,少年们炽热的心,吹起了致敬的号角。

走进堡子里社区,雷锋事迹展室里,一个个稚嫩的脸庞,扬着小手,敬礼,聆听,注目,歌唱,“红领巾”飘在胸前,也郑重地系于那金色的雕像,“雷锋叔叔,向您致敬,我们也要学您的模样……”

庄严的仪式,清澈的目光,顷刻间,使我肃然而立,思绪也翻起了旧年的模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歌声,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多么温暖,你我的少年时光不也是这样,一起把英雄的赞歌,一遍遍地唱啊唱,在青涩的校园,在清水河畔,在古堡老街,飘啊飘,摇啊摇,淌若花瀑,散着馨香,沁入懵懂的心房,满满的,写进了那年那月的春光。

你那少年的心,小小的,却也装着倔强,追着光,向往着向往,奔赴那奔赴,海阔天空的远方,心中的种子,萌发着,集聚了懵懂中的神奇力量。

记得吗?红领巾,第一次飘在胸前的情形。回家的路上,欢喜雀跃,与同学叽喳着,蹦跳着,招引着路人的眼光,生怕别人遗漏了,那雪白的衬衣上,就此辉映起了鲜红的神气。

老师说,“戴上红领巾,你们长大了。”老师说,“你们要更懂事,更努力,你们戴上红领巾了。”老师说,“戴上红领巾就要有红领巾的样子。”老师说……那话儿,连珠似的,一股脑儿炫着,向父母,向玩伴。只因为,红领巾呦,在一个少年心里,有你是多么的骄傲。

这股子骄傲,这股子神气,这股子亲切,目见的,耳闻的,亲历的,期盼的,从未改变过模样。

记得吗?故园堡子里,拥着围着书院巷小学,南城壕小学,通顺街小学,南营坊小学……一众的学堂,曾是那么熟悉,一排排红砖房,一个个绿门窗,喇叭花挤满花池,还攀上了教室的窗,映入了你,瞥向窗外的晶莹的目光,朵朵绽放着,也催促着“红领巾”们多么快乐地展着翅膀,成长吧,快快去翱翔。上课时,书声琅琅,一放学,老街就活跃了起来,“红领巾”们呦,不就是这古堡最鲜活的希望。

“学雷锋做好事”,老师说,“红领巾就该这样!”

三月的春光,招引着浩荡的“红领巾”队伍,将小小树苗,种上山坡土岗。冬雪一飞,棉帽、脖套和棉手套,便一齐上阵,一群一伙的,挥着铁锨扫帚,去和那积雪战斗。

三五成群,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里,多了许多“帮忙”的小身影,擦擦玻璃,扫扫地,倒倒水,搬搬煤,劈劈柴……老人们笑着,夸着,把糖果塞进小小少年的手里,甜甜的,蜜蜜的,如一家人一般。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的手里面……”这歌谣,催生了多少拾金不昧的“红色奖状”。

堡子里那石头坡上,少年们合力推一把呦,这陡坡,似乎也不再是“手推车”们却步的“蜀道”了。

“雷锋叔叔”啊,教室里,校园中……还有那书本上,您的笑容那样的亲切,少年们把满怀的敬意,也写进了自己的日记、作文与心上。

……

时光啊,飞也似的。

少年们,炽热的心依然鼓荡,春雷阵阵,在古堡回响。

古巷里,听到了喊着文物保护的青涩的“小喇叭”;老街中,文明的一言一行,也在“小手拉大手”中,一起生根发芽;口皮博物馆、金融博物馆、抡才书院里,少年们记着,讲着,也成了最抢眼的义务讲解,讲述着心坎上的,家乡的幸福密码。小小记者,小小交通劝导员,小小志愿服务者……点滴生活,淌若涓流,润物绵长。

雷锋事迹展室里,金色的雕像,系着红领巾,熠熠生辉。

时光让你我,曾为少年;时光也让少年,正当少年,在这明媚的春天,一起敬礼:“雷锋叔叔,您永远是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