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人文历史
尹自先的寻古启示
陈韶旭
尹自先被誉为“元中都发现第一人”。河北日报刊发的通讯《尹自先:寻找失落的元中都》中,称之为“年过七旬的乡贤”。他从一位业余的文史爱好者,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探研,成为张家口坝上历史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尹自先的寻古事迹,展现了他在地域历史文化中的寻古履迹,蕴含着他探源历史文化的方法。尹自先的寻古事迹,给我们以如下启示。
启示之一: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的践行者。尹自先几十年如一日,发现元中都研究元中都守望元中都,耕耘坝上历史文化沃野。他身上闪烁着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队伍长期形成的铺路石和志愿者精神。他的精神来自于传承文脉的历史责任,他的动力来自于膜拜故土的文化责任。尹自先历史责任和文化责任的背后,是他坚信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坚信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也根植于优秀地域文化之中。尹自先虽然永远离开了终生挚爱的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但他用自己的坚守和努力,成为了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中的践行者。
启示之二:研读史料上下苦功夫。研究历史文化,离不开研读历代史志和笔记史料。这些史料无论是官方纂修还是私家著述,当时编纂者和今人的出发点大致相同,都是尽可能地为后人留下可信的史料。有时出现错讹模糊的情况,更多的是囿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研究水平所致,也与过去语言文字表述言简意赅,今人未能拔丝抽缕深入研读有关。尹自先对“白城子”的疑惑、关注,到最终认定为“元中都”,研读史料起了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翻阅《口北三厅志》《察哈尔省通志》《辽史》《金史》等资料,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怀疑——白城子,难道是湮没在历史风尘的元中都?”短短这一句话,背后是尹自先青灯黄卷研读史料的多少个日夜。他后来担任主编,编纂四卷本200万字的《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研究文萃》,也是他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研究和寻古中要首重史料学,进而倾力为之的实践。
启示之三:用带泥的双脚丈量一方热土。尹自先是张北老百姓眼中的“文化名家”,也是张北历史文化的“活地图”。从《元代中都白城子》发现元中都,到《元代察罕脑儿行宫及明安驿故址辨》《坝上牧业考略》《元代黑谷路初探》等文章,乃至探讨寻觅金章宗在张北的出生地麻达葛山,这些文章和探寻的背后,是尹自先坚实笃行万里路的精神。可以说这些解开尘封历史面纱的成果,是尹自先一字一句写出来的,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尹自先的行万里路与传统的足迹远行似有不同,他没有走得多么遥远,但他又的的确确走了万里行程。他的行万里路是为验证推理而为、为寻找线索而动、为拜访专家而去、为丰富认识而行。尹自先的万里路,踏遍张北,扎实前进,虽未远行,却把沾满泥水的步履盘桓于热土。他的行万里路,脚板与泥泞融合,不求其远而求其深,围绕原点而努力深耕。尹自先相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同样也会在我们寻古时,不经意间敲响提醒我们的钟吕回声。
(作者系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家口市历史文化研究领导小组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