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彩绘侍女烤肉串图陶灶:贯“串”古今人生味
![]() |
彩绘侍女烤肉串图陶灶 |
![]() |
|
本报记者 翟见英
时代:汉代
来源:1996年常宁乡范家堡汉墓出土
收藏处:蔚县博物馆
说明:泥质灰陶,呈长方形,台面上有三口小陶锅,灶台右、后面起屋脊。立面白彩涂地、墨线勾绘图案,为墓主人“缩小版”的生前用品。
文物心语:我乃馆内明星,收获一波波粉丝不在话下,何来此流量?有个原因不容忽视,因为我坦露了那年月主人真实的自我——吃货,哈哈——
蔚县博物馆第二展厅,彩绘侍女烤肉串图陶灶,我们的目光越过灶门、灶台、灶孔,最终定格在了灶面上的彩绘。原来,不光是今人难以抗拒美味的烤串,早在1900多年前,北方贵族就已钟情于此,这不,该墓葬主人正是将一幅沉浸感十足的烤肉画面绘制于陪葬品之上。
在中国人的生存哲学里,吃绝对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大事,继而烹饪也尤为讲究。彩绘画面里,黑色木杠上勾吊着五块鲜肉,中间的侍女正在案板上切肉,切好的肉块大小均衡适宜,左边侍女手持三个肉串在炉边烘烤,熊熊的一盆火燃烧正旺,映红了青春面庞,也将鲜肉淬炼为美味,右边侍女则将烤好的肉串放入食盒,鲜香可口的好滋味将熨帖品尝者的每个腠理。
细看来,整个烤肉场景,分工井然,忙而不乱,由此可知,这是处于一个有序运行的社会结构。在我们的历史记忆里,大汉王朝刚健雄浑,而从灶面上的这幅彩绘,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那是大汉的另一面——温情市井。一个热爱美食、精心烹饪的民族,对生活的态度一定是积极的、乐天的,在这种群体心理沉淀里,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烤串这种舌尖上的饕餮味蕾也风靡全国,一统大江南北夜宵江湖。
究其发端,烤肉在汉代最早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中原比较少见,可见当时汉王朝的北方边郡——代郡,也就是如今的蔚县就已经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交流融合。蔚县境内出土的铜、铁、陶、玉器等文物,绵延的代王城古城墙,遗存丰厚的宫殿遗址等,正是时代风云的见证。
历史并非如烟,有发端必有流脉,在我国发现最早的烤串实例所在地蔚县,对吃的研究与享受亘古不变,不仅烤串由贵族人家香飘至寻常巷陌,而且炸糕、旋粉、糖麻叶、八大碗、荞面饸烙、五香豆干等等名吃也是争相媲美。这里自然成为吃货们的天堂,只有遍尝本地美食,在身心满足间才能真正体会蔚县的盛情与浪漫。蔚县人爱吃,也擅长吃,由此衍生了一脉相承的饮食文化,而这又与本地历史文明的生生不息相映照,在这人间烟火的燃烧里,彩绘侍女烤肉串图千年鲜活。
在乙巳年这个火力十足的年份,前来蔚县博物馆打卡的3万多游人在彩绘侍女烤肉串图陶灶前无不惊叹:“哈,这不就是咱们现代人的撸串之乐吗?”没错,根根烤串,串起了古今,对美食的不懈追求千年如一。彩绘图上三位人物怡然的笑容,与我们今日享受惬意时光的神情何其相似,这是中国人用心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