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泥河湾文化保护与传播“使者”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5年02月27日

本报记者 魏民 通讯员 仝辉

【人物名片】

孙永春:阳原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3年前,孙永春到阳原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尽管远离了泥河湾考古,但他仍改变不了对泥河湾历史文化的痴迷与酷爱。

2010年7月,在阳原县委宣传部工作的孙永春有幸接触到文物考古专家,第一次对“泥河湾”有了专业上的认识,并被泥河湾的神秘故事深深吸引。2016年4月,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孙永春如愿以偿成为其中一员。

他虚心向省内外文物考古专家、学者请教,特别是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谢飞的精心指导下,逐步成长为泥河湾文物研究和保护利用方面的文博人才。

泥河湾遗址位于偏僻地区,往往因考古发掘区域邻近村民土地,需要争取村民理解和支持。202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队进驻泥河湾板井子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一户村民声称自家祖坟在遗址区附近,如果动土会惊扰祖先。考古队给孙永春打电话请求协调,孙永春赶往现场,发现遗址发掘区离村民祖坟距离很远,村民只是对考古不理解才进行阻拦。现场围观群众很多,孙永春推心置腹向村民讲解泥河湾遗址的重要性以及考古工作的意义,最终赢得村民理解与支持,考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023年6月,孙永春接到电话,为更好向公众普及泥河湾知识,县里决定编写一本《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科普连环画,由他担任脚本撰写任务。孙永春研读了大量有关泥河湾的文献资料,通过查阅各类学术著作、研究报告和考古资料,认真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厘清其中发展变迁的脉络。构建脚本整体叙事框架,然后将复杂信息转化为简洁语言,并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将历史事件和科研成果串联起来,增加文字的趣味性,让读者更好地记住关键信息,最终出色完成任务。

2022年,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参观者明显增多。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泥河湾文化遗产,培养专业讲解员尤为重要,孙永春主动担起对讲解员的培训工作。他培训讲解员时,不仅要求“背诵”专业而生动的讲解词,还要深入了解泥河湾的地质历史、古人类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专业术语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更多游客了解和认识泥河湾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孙永春在阳原县申报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申报泥河湾世界文化遗产、撰写和更新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讲解词,以及解读专家研究成果中的“专业术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择一事终一生。十多年来,孙永春致力于泥河湾文物考古、保护和展示工作,主持、参与了多项泥河湾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编辑出版泥河湾科普书籍40多万字、指导制作泥河湾系列线上线下文化宣传教育作品20余部(集),自觉担负起泥河湾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让泥河湾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