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怀来高质量发展成果报道之医疗卫生

京怀医疗协同绽放生命之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让群众“近”享优质医疗资源

张家口日报 05版县域·怀来 2025年02月18日

本报记者 亢春宁 通讯员 高成 杨磊 莘海龙

官厅之畔,一场蝶变正在悄然发生。

2022年7月1日,怀来县医院正式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托管体系,华丽转身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怀来县医院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携手同行,共同走过了意义非凡的两年多时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成立以来,两家医院紧密协作,在医疗技术提升、学科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强化等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怀来县乃至周边地区的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这场跨越时空的“输血式”帮扶,正在让患者享受到最前沿的医疗服务。以下,让我们通过神经外科、普通外科、急诊科、妇产科、眼科五个科室的故事,一同领略这两年多合作的丰硕果实。

【神经外科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家门口享优质诊疗

“别做剧烈活动,别抽烟,把我开的药吃上,以前要100多块钱,现在也就40多块钱。”2月8日16时,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的神经外科医生办公室里,副院长兼神经外科副主任王海峰正耐心地向前来复查的患者李某嘱咐病情。

80岁的李某居住在离医院不远的佳禾小区,此前因头部血肿导致神经受压,情况危急。关键时刻,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周景儒与王海峰携手,为他实施了微创钻孔引流手术。手术效果显著,让李某赞不绝口。

与李某交流完毕后,王海峰脚步匆匆地来到病房,查看患者张某的恢复情况。56岁的张某家住怀来县土木镇,被面肌痉挛折磨了整整3年。就在前一天,他成功接受了微血管减压术,这场手术持续了3个小时。

张某的妻子感慨地说:“咱是沾了北京专家的光了。要是在北京找周主任做手术,一是挂不上号,二是整体费用要比本地高很多。在咱们怀来本地就能享受北京的医疗服务,你看这,多方便。”她还提到,周边亲戚朋友听闻怀来院区有北京专家定期坐诊,一旦身体不适,都纷纷前来就医。

王海峰介绍,张某在70天前受过外伤,多发肋骨骨折,病情较复杂。医院术前召集麻醉科、骨科以及神经外科的专家进行联合会诊,最终确定了最合理的手术方案。他表示,这类手术风险不小,既要担心面瘫、听力受损,还要警惕血肿或梗塞等情况。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患者刚做完C T,效果极佳。

2024年怀来院区神经外科手术量100多台,涵盖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动脉瘤夹闭、脑出血、脑瘤切除等多种手术类型,其中约一半手术都有周景儒主任参与。在手术过程中,周主任总是毫无保留地悉心带教指导,使得怀来院区神经外科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急诊科篇】生死时速中坚守 规范管理中提升

若问医院里春节期间哪个科室最为忙碌,答案非急诊科莫属。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的急诊科,仅10名医护人员,需24小时不间断地在白班与夜班之间轮转。从大年初一到初七,他们大多都未曾好好休息过。

平日里,急诊科的日接诊量约为80到90人次,然而春节期间,门诊量急剧攀升,达到了130到140人次。急诊科负责人赵斌感慨道:“对我们而言,基本上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越是节假日,我们的神经就绷得越紧。”

赵斌自2017年起便投身于急诊科工作,至今已有整整8年。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外伤等,都是急诊科日常频繁接诊的病症。

回忆起去年4月7日凌晨的一次紧急救援,赵斌历历在目。当时,医院120急救热线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求助声:一位老年患者胸痛难忍,还伴有严重喘憋。急诊团队迅速响应,仅用6分钟便抵达现场。经过专业检查,患者被高度怀疑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但救援过程困难重重,现场房屋布局复杂,狭窄的巷子宛如迷宫,担架车根本无法通行,转运患者成了一道难题。情况万分危急,救援医生当机立断,背起患者在曲折的小巷中奋力穿梭,争分夺秒将患者转移至救护车。在转运途中,救援团队也丝毫没有放松,一边飞速驶向医院,一边紧急联系医院心内科进行会诊。最终,凭借着精准的判断与高效的协作,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赵斌坦言,过去由于缺乏资源,自己也未曾外出进修过,医院的急救方式相对简陋,只能通过与同学、同行联系,从网上搜集资料,来梳理急救流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成立的这两年多,在吴春波等多位专家带领下,急诊科最显著的提升在于接诊的规范性。急诊滞留时间大幅缩短,诊断准确率也不断提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来到怀来院区后,察觉到急救工作存在不足,便协调北京急救资源对怀来院区进行指导,使其逐步规范。大到救护车上仪器的摆放位置,小到病例书写规范,甚至对“记录单”上不合适的内容,都进行了逐字逐句的修改。

说话间,赵斌拿出新旧两份“120救护车接诊记录单”进行对比。与旧的记录单相比,新记录单内容更加详细、规范。“就拿时间记录来说,旧记录单只有出发、到达两个时间节点,而新记录单则细分为接令、出发、到达、离现场、返回五个时间,救护措施的记录也更加详尽。”

救护流程的规范,切实提高了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的生存率。赵斌介绍,今年1月和2月,分别有两名38岁和39岁的心脏骤停患者,均在急诊科成功获救。

【眼科篇】从“常规”到“精准” 点亮患者健康之光

2月8日19时,夜幕已然笼罩大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的眼科门诊却依旧灯火通明。眼科主任王建新正借助检查仪器,专注地为70岁的李某检查眼部病情。

夜间出诊时,眼科的接诊范围较为广泛,像眼部异物、外伤,孩子鼻腔塞入异物,吃鱼时被鱼刺卡住等情况,都属于眼耳鼻喉科值班医生的诊疗范畴。

“有时候感觉眼睛扎得慌,刺痛得厉害。”李某向王建新描述着症状。

“闭上眼的时候还有这种感觉吗?”王建新关切地询问。

“闭上眼偶尔也会有。”李某如实回答。

……

待病人去做进一步检查,王建新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北京专家入驻前后眼科的显著变化:“现在,对于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我们都会安排全面的检查流程,包括查视力、测眼压、做验光常规检查,使用专业机器进行眼表面检查,还要用前置镜查看眼底情况,这些流程在以前是没有的。李主任来了之后,我们人手配备一个镜子,大家都开始认真学习查看眼底,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的技术一点点提升,诊疗流程也一点点规范起来。”

王建新提及的李主任,正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李明武。怀来院区成立后,一系列变化让王建新感触颇深。他举例说道,此前医院购置的眼科检查仪器,原本主要用于白内障检查。李明武主任入驻后,提出了新的思路,建议将仪器应用于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通过做眼底检查、测眼轴、测角膜曲率等多项检查,为孩子的近视防控提供科学指导。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依靠电脑验光发现近视后,就直接进行散瞳、配镜。如今,一切都更有科学依据,医生能够根据眼轴的变化为孩子提供长期的近视防控指导。

此外,在老年人青光眼的诊疗方面也有了很大改进。过去,青光眼检查主要就是测眼压,现在针对青光眼潜在人群也开展了全面筛查,以便能更早地进行干预治疗。还有科室设置上的变化,以前门诊统称五官科,北京专家到来后,将口腔科单独划分出去,眼耳鼻喉科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科室,科室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时,李某拿着检查结果再次回到王建新的门诊办公室。王建新仔细查看检查结果、认真检查后,给出了诊断结论:“您的眼底没有问题,主要是睑板腺功能障碍,这种情况容易引发干眼症。可以使用专门治疗干眼症的眼药水来缓解症状。平时用凉水毛巾敷眼睛,能起到更好的缓解效果,每次敷5分钟,一天两次就可以。”

听闻老人眼睛并无大碍,陪同前来的老人的女婿康先生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我们家就住在县城,白天工作特别忙。听说咱们医院晚上眼科有专家出诊,下班后,吃完晚饭我就赶紧带着老人过来了。”康先生说道,“怀来院区成立后,咱们老百姓对医院的认可度大幅提高。以前大家来医院大多是看些常规小病,现在有北京专家坐诊,很多人都慕名来找北京专家看病。专家的诊疗既精准又全面,咱们本地医生在专家的指导下,诊疗技术也越来越让人放心,看病变得方便多了。”

【普通外科篇】手术量翻倍增长,打造区域诊疗中心

2月8日16时30分,普外科病房里,71岁的李某正悠然地来回踱步。若不是主治医师李永强前来查房,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位术后未满24小时的患者。

“感觉怎么样,有不舒服的地方吗?”李永强关切询问。

“已经排便、排气了,恢复得很不错,没啥问题。”李某边回答,边竖起大拇指点赞。

李永强介绍,李某患的是双侧腹股沟疝,一个月前,其腹股沟区域鼓起两个大包。考虑到患者年纪古稀,且肺功能欠佳,术前科室医生进行了全面会诊与细致评估。为最大程度减轻老人心肺功能负担,手术团队精心筹备,整个手术仅耗时1小时10分钟。

“这是手术的操作孔,腹部只有三个小孔,没有其他大的伤口,采用的是微创手术。再观察一两天,患者就能出院了。”李永强一边检查伤口,一边向家属解释道。

“这边医生水平很高,我特别放心。”李某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

李永强还透露,2024年2月至5月,他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学习,6月回院出诊。同年5月1日,怀来院区疝和腹壁外科正式开诊。此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的陈杰、杨硕教授会定期前来坐诊指导。截至2024年底,怀来院区疝气手术量从2023年的83例跃升至170例,实现翻倍增长;微创手术数量也从2023年的35例增加到2024年的87例,2025年更是定下了200至300例的目标。

去年9月25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牵头主办、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协办的第一届“华北疝行”学术会议在怀来院区成功举办。京津冀多地的疝和腹壁外科专家齐聚一堂,会议聚焦华北地区疝外科前沿领域,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搭建起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怀来院区疝和腹壁外科的学术水平迈向新高度。

如今,怀来院区疝和腹壁外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吸引了周边赤城、涿鹿、宣化、下花园区的患者,甚至石家庄、内蒙古等地的患者也慕名而来,出现一号难求的火爆场面。医院期待在5年内将该科室打造成区域性的疝气治疗中心,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妇产科篇】量质齐升 规范诊疗超县级水平

2月8日18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妇产科内,主任宋春娥刚刚接诊完当日最后一位患者,便马不停蹄地认真梳理起当天的接诊病例。对她而言,每晚7、8点下班已然成为工作常态。

“我们妇科的每位患者前来门诊就医,都要进行详细查体,还会涉及门诊手术,所以接诊耗时相对较长。”宋春娥解释道。

宋春娥介绍,妇科盆底疾病的老年患者占比较高。在怀来院区成立之前,针对这类患者多采用一般性手术,术后复发几率相对较高。怀来院区成立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安芳入驻妇科,开展了骶棘韧带悬吊术。这项技术无需切除子宫,而是将子宫固定在韧带上,有效避免了子宫脱垂情况的发生。截至目前,已成功实施20多例,治疗效果显著。

“很多患者都是冲着北京专家慕名而来。”宋春娥说道。怀来院区成立的这两年多时间里,妇产科接诊量大幅攀升,如今每日门诊量稳定在50到60人次左右。2023年门诊量达1.8万人次,2024年更是突破3万人次。

让宋春娥感触最深的,是与北京专家交流学习后,自身诊疗思路发生了巨大转变。“过去我们的病例讨论不够规范,现在每周五、周六,只要有手术,针对疑难病例都会组织病例讨论。每周五晚上还会安排集中学习,科室里的学习氛围愈发浓厚。”

在宋春娥看来,像怀来院区这样的二级医院,十分有必要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样的顶级知名三甲医院学习,以此实现不断进步,“经过两年的合作,在规范诊疗方面,我认为我们已经超越了一般县级医院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