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诗词赏析

藏在诗词中的元宵意象

张家口日报 06版长城·文化 2025年02月13日

本报记者 郝莹玉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华民族最富有诗意的节日。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地回春的夜晚。古人更是把元宵节作为寄托思念,祝福团圆,表达爱情的一个美好日子。于是就有了流传千古的诗篇佳作——

明·唐寅《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没有月亮的灯火,不能让人心生愉悦;没有灯火的月光,也不足以代表春天。只有当灯火与月光相映成趣时,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上元佳节。春天来到人间时,人们温润如玉,而月光下的灯火,使得月亮皎洁如银。

唐·崔液的《上元夜六首·其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面对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京城元宵夜景。试问,哪家的人见到这如诗如画的夜月能够无动于衷,安坐家中?何地的人听闻有这般璀璨夺目的灯会,能够抗拒其魅力,不来一睹其风采?

宋·王同祖《京城元夕》:“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灯火夜通晨。玉皇不赐传柑宴,散与千门万户春。”王同祖是南宋江湖派诗人,这首诗写的是都城临安的百姓欢度佳节的热闹情景。传柑是皇宫的一项元宵习俗,王公贵族之间、宫人之间以黄柑相赠,寓意吉祥。王同祖在这里别出心裁,天上的玉皇不传黄柑,却将吉祥如意化作春风吹拂人间,化作春雨滋润万物,给人间带来一片春色。

唐·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身在故乡,听闻京城上元夜节美景灯火辉煌的景象,心有遗憾未能亲临其境。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像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像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辛弃疾的词虽然以豪放为主,却又自由多变,明快、细腻兼而有之。

元宵节深沉的夜色中,烟火腾空而起,仿佛东风轻吹,就唤醒了沉睡的千树繁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似繁星洒向人间,又似细雨丝丝散落。人声鼎沸的大街上,笙箫声交相奏响,玉壶一般的圆月光彩浮动流转,夜晚的鱼灯、龙灯不停歇地舞动着,处处笑语喧哗。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就是给我们写下“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的诗人。他跟杜牧是好友,杜牧有诗:“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这首诗中描写了正月十五长安城内燃放烟花、欢庆元宵的盛大场面。在唐朝有宵禁制度,正月十五前后的三天,人们可以自由出入长安城,所以说“千门开锁万灯明”,城内处处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宫女们一齐载歌载舞,挥舞着衣袖,快乐的歌声直达天庭。

东方骏《鹧鸪天·庆元霄》:“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寒冷的天气锁不住春天的气息,暖暖的炉火适宜烹饪美味的元宵。汤圆温润如玉,甜甜蜜蜜,象征着美好和团圆。它又不只是食物,更代表一种情结,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是爱的味道,是家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

符曾《上元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诗,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元宵夜晚。诗中提到的桂花香胡桃馅、江米珠般圆润,都让人垂涎欲滴,仿佛能闻到那香气、感受到那温暖的氛围。马家的滴粉,是什么呢?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美食的诱惑,还透露出对家乡传统节日的怀念和向往。更是把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寄托在了这些圆圆的元宵中,希望家家户户都能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自古以来,元宵节的月光和灯光,就辉映着诗意与浪漫,把元宵节的夜色装点得精美绝伦、摇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