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广东、江苏、浙江省委党报发文:
“为什么是杭州”有哪些深意
广东省南方日报南方+
从游戏科学推出的《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到深度求索(D e e p S e e k)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再到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惊艳春晚舞台……
这三家杭州企业和同在杭州的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一起被称为“杭州六小龙”,最近一段时间风靡海内外,成为“神秘的东方力量”。
(一)
六家“科技新贵”,在杭州集中涌现,引发舆论热议。
开年以来,关于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的讨论不绝于耳,有人研究杭州气质,有城市开始反思,还有更多地方表达向新向强的雄心壮志。
比如广西“新春第一会”强调,广西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能缺席、不能落后。
江苏南京对比之后,将重心放在优化营商环境上。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点赞D e e p S e e k和宇树科技,指出广东应该在百舸争流中奋力争先。
客观来讲,城市的功能定位、优势特点、发展阶段不尽相同,放在全国的发展版图、产业科技的长远周期中来看,不能直接类比,也不宜简单用“崛起”和“衰落”概括,更不能动不动“喜新厌旧”“捧高踩低”。
但确实要看到,“杭州六小龙”的一鸣惊人并非偶然,与杭州这座城市密切相关。
(二)
杭州的创新土壤很肥沃。
“六小龙”集中爆发,主要得益于杭州早早跳出“产业舒适区”,将战略重心聚焦在科技创新这一“难而正确的事”上。
杭州的民营经济很活跃。
“六小龙”中有5家为民营企业,就像杭州之前发展起来的电商、I T,大都源于“蚂蚁雄兵”式的自我驱动。民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家身上有很强的灵活性与冒险精神。
杭州的营商环境很友好。
杭州深谙“有为”和“不为”,对企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有事就服务、无事不打扰,被企业称为“拎得起的小透明”。
杭州的人才吸引力很强。
这几年凭本事“抢人”,杭州已连续成为国内人才净流入率第一的城市,是年轻人创新就业的优选地。
(三)
“杭州六小龙”引发反思潮,其中也包括广东。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点赞两家杭州企业,本身就是反思和学习,明确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十百千万”计划,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等,既是为了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是为了对标先进、迎头赶上。
广东产业科技基础雄厚,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拥有1900多万户经营主体、830多万家企业;以乐于创新、勇于创新著称,具有软硬兼备的良好环境……这些都是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气所在、根基所在。
坚定信心,把这些优势利用起来,把好的政策落实下去,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广东在百舸争流中依然能够勇立潮头。
江苏省新华日报
“与其功利地去探讨我们为什么没能拥有这些企业,不如尝试着顺着‘六小龙’的技术实现去感知真实的需求,去想像未来的模样。”
2月10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发的《南京观察》记者集体采写的文章提及,由通用大模型深度求索(D e e p S e e k)掀起的狂涛巨浪,连带让杭州的游戏科学、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总共六家新科技公司一起成为全球瞩目的“东方神秘力量”。继而引发中国城市及城市观察者反思,为什么这些“科技新贵”都诞生在杭州?
这是江苏媒体近期对D e e p S e e k及“杭州六小龙”的最新一轮探讨。此前,《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于2月7日、8日连续发布了专稿文章《D e e p S e e 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杭州有D e e p S e e k,我们有什么?》等,讨论城市对于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
2月10日这篇《A I时代呼啸而来,城市如何上车?》报道回顾道,这一次反思,面对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引擎掀起的新经济浪潮冲击,中国一众城市包括拥有丰富科教资源、有“中国第一软件名城”之称的南京,都站在发展的关口。
在蛇年新春第一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提出,“杭州六小龙”在海内外出圈,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这一现象在杭州集中涌现绝非偶然。他认为,这一现象出现在杭州,很重要的原因是杭州良好的创新氛围、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继而,这位履新南京不到三个月的主政者提出,只有在营商环境上抢占高地,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跟上步伐。
就营商环境,该文谈道,对南京来说,要突破“体制味太浓”,要自上而下改变。南京蛇年新春第一会聚焦深化机关工作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南京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很重要、干部作风是关键。要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以干部作风转变带动营商环境优化。首要就是旗帜鲜明强化“一把手”工程。
各级“一把手”有一丝犹豫,就会变成下面坚定的“不愿意”;“一把手”流露出不担责的蛛丝马迹,下面就会以“敷衍走过场”回应,下面肯定比上面办法多。南京多个区提出,对重点项目,“一把手”从一开始就要介入,既要挂帅、更要出征……
对于创新氛围,该文表示,依靠量化投资收获的雄厚资金,以及坚实的人才团队,“深度求索”为热爱疯狂了一把,反而赢在了大厂的前面。也许我们更应该发问的是,当未出圈的梁文锋或者“梁文锋们”用这样的语言传递他们的热爱时,或者当他们失败时,我们能否听到,能否包容。
文章继而写道,什么是打造创新型组织的必要条件?“创新需要尽可能少的干预和管理,让每个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试错机会。创新往往都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刻意安排的,更不是教出来的。”梁文锋的回答对城市如何让创新发生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围绕这一点,2月8日交汇点客户端发布的文章《杭州有D e e p S e e k,我们有什么?》曾分析,D e e p S e e k的缺席不应被简单解读为创新失位,而应视作特色发展路径的选择印记。当南京的工业软件定义智能工厂的运行逻辑,当创新药企解码生命的奥秘,这座城市正以独有的节奏参与科技革命——不做聚光灯下的独角兽,而做深海之处的定海针。在产业周期的潮起潮落中,南京需要的不是对“风口缺席”的焦虑,而是对“长坡厚雪”的坚守。
另外,在这场因“深度求索”语言大模型引发的城市反思中,众多网友再次提到“强省会”。《A I时代呼啸而来,城市如何上车?》一文最后谈道,早有专家指出,什么时候让省内兄弟市、让周边朋友圈口中的“你们南京”变成“我们南京”,南京就算成功了。在副省级城市中,面积偏小的南京,其中心城市发展路径,不是以规模扩张迅速做大城市,一举做大经济规模,而是在提升经济密度中做大经济总量,在完善功能品质中提高城市能级。
“南京干部最需要的是一股干劲,一种锐气。”该文认为,这些网友的评价值得重视。洞察变化、保持定力,在关注的目光中坚毅前行,这是一座城市吸引新经济新技术合伙人的最好姿态。
浙江省浙江日报潮新闻
新春第一会是观察一省一城中心工作的风向标。
一年前,不少地方主官在新春第一会上,谈的是S o r a大模型。而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大家谈的则是在春节持续出圈的杭州科技新锐。
如广东新春第一会,就提到了“深度求索(D e e p S e e k)以不怕虎的勇气、锐气撼动美国人工智能的巨头,产生连锁效应;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而在D e e p S e e k和宇树科技的诞生地,杭州新春第一会——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推进大会暨“奋进2025实干争先”动员会上,这股“杭州热”同样没有缺席,被多次提到。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部署2025年工作时,要求紧盯“四个破解”突围清单抓创新突破,让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奋进2025的最强音。
长三角和粤港澳,是中国的两大超级城市群,处全球新兴产业竞合最前沿。这两个地区的新春第一会,每年都会谈到当下最时兴的热点,从去年的S o r a大模型,到今年的“杭州六小龙”,就印证了这两大超级城市群,是对产业和科技的动向最敏感的区域。
世界万物像一阵风,瞬息万变,科技和区域的发展同样如此。虽然变得快,却并非不可捉摸。两大超级城市群,都在新春第一会谈到了春节这一波“杭州热”,又能够琢磨出什么呢?
一是琢磨出人才的重要性。
长三角和粤港澳向来是人才集聚高地,杭州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在全国人才净流入率这个榜单上,杭州2016年成为第一,而后连续多年占据了头把交椅。
今年杭州新春第一会,透露了一个未曾被广泛关注,却又值得琢磨的数据:在过去5年中,杭州每一年招引的35岁以下大学生,都超过了30万人。
算一算,这5年里,杭州光是大学生就引进了超过150万人——这远远超出了杭州5年间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
按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人口100万以上,是大城市。这也意味着,在过去5年,杭州从全球吸引的35岁以下大学生数量,相当于一个大城市的人口数量。
今年,杭州要引入的35岁以下大学生人数目标,又被定在了35万,青年人才“去杭州”的故事,仍在续写。
“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当一个又一个人才,加入杭州,爱上杭州,扎根杭州,并且创办出“杭州六小龙”等科技新锐时,人才在特色创新创业体系中的极致重要性,就得到了生动的注解。
二是琢磨出企业梯队建设的重要性。
有了人,就有了创业大军,就会有一批又一批的新兴企业冒出来。这是长三角和粤港澳一直在上演的故事。
回顾杭州发展史,这个省会城市、经济大市、超大城市,在每一次面临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依靠梯队成长的企业,抓住了互联网、物联网产业风口。如阿里巴巴所在的余杭区,经历行政区划调整后,2024年G D P强势重回3000亿元,登顶浙江。而依托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智能物联企业,杭州今年智能物联产业营收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有望突破1万亿元,是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中首个冲击万亿规模的生态圈。
抢占未来产业赛道,企业的梯度培育依然是重心所在。铺天盖地的科技新锐,就要从特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中诞生。
去年,杭州已将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列为五大潜力风口潜力产业,要全力打通概念验证-中试平台-产业化全链条。
只要是人才或企业有想法,在杭州就能得到概念验证。想法一旦可行,在杭州就可以获得中试机会。通过这样一个链条,这些创新创意创造在杭州就能变成一个个产品和应用,给人才创富、给城市创未来。今年,杭州的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将冲击9000亿元。
三是琢磨出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自从杭州的科技新锐火爆出圈后,许多人都在网上发问:为什么总是杭州?
数不胜数的回帖中,有人讲创新,有人讲产业,但更多的是一个个普通网友,以亲身经历还原在杭州“最多跑一次”的故事,他们惊叹于杭州的办事效率:补办身份证时,哪怕突然断网了,工作人员也会用手机办好;企业申请科研经费返还时,不用跑腿就直接到账……“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创新创业品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品牌,事实上正在成为杭州举全市之力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的最强竞争力。
春节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在春节持续出圈的杭州,迎来了人们预想中的正反馈。比如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也许就是这个春节让杭州最兴奋的变化:一些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和团队,已经向杭州市投资促进局打来咨询电话……
也许在若干年后,再回首,我们还能记起这个蛇年的春节之于杭州的意义。
(转自2月12日安徽创研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