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一字之改背后的治理温度
马明明 王映华
从发现“堡p u”到更换为“堡b u”,政府部门在24小时内完成核实整改。一则自媒体视频引发的交通引导牌修改事件,折射出的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温度。
“堡”字读音的校正,本质上是对地方文化基因的守护。当标准化建设遇上方言传统,管理者的选择彰显智慧——既遵守交通标识的规范要求,又兼顾地方语言习惯。这种“规范不失温度,统一包容个性”的治理哲学,让冷冰冰的交通标志有了人文温度,也让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而这个高效整改故事的背后,不仅体现了政府部门的责任担当,更体现了从“管理本位”到“服务本位”理念的转变。当自媒体成为社会监督的第三只眼,社会力量不再是治理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共建共治的参与者。将“百姓小事”视为“头等大事”,政府部门的快速响应与民众的积极参与形成共振,社会治理就能突破“政府独奏”的局限,谱写出和谐动人的“协奏曲”。
当每个公共决策都能如此倾听民意、尊重传统、快速响应,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准确的交通指引,更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深度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