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我们的节日
大寒:年关近待春归
![]() |
扫一扫细品诗文之美 |
本报记者:郝莹玉
“寒冬岁暮听风雪,静待春来万物生。”每年1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进入大寒节气。《三礼义宗》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自十一月一日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此处的“年”便指的是农历新年。大寒时节的不少民间习俗也都和临近的春节息息相关。在北方,大寒时吃消寒糕的习俗由来已久。作为年糕的一种,消寒糕糯软可口。年糕又谐音“年高”,寄托了人们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美好希冀。旧时,人们还会在此时争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到了除夕夜,孩童们把铺在路边的芝麻秸挨个踩碎,谐音“踩岁”,有着“岁岁平安”之意。
接近春节,想必家家会有一盆在冬日阳光里娇羞着垂下花盏、散发出清浅幽香的水仙。明代文人程羽文所作的《花历》,到腊月,先是“蜡梅坼”,后是“茗花发,水仙负冰,梅香绽,山茶灼,雪花六出。”坼是撕裂,蜡梅本像凝固的蜡制,坼字更显出天寒地冻的背景。而水仙负冰,则形象表现出它幽楚窈眇、凝姿约素,在冰雪之气压迫下吐出的春意。冰雪封冻时,净案上一边是蜡梅,一边是天竺,中间是水仙,暗香袅袅,冬日阳光从虚掩着的门斜射进客堂,闲洁雅静。这是人们记忆中凝固了的腊月景象。
随着腊月的到来,浓郁的年味渐渐弥漫在大街小巷。商户们纷纷张灯结彩,增添节日氛围。集市上,各式年货陆续“上新”,丰富的品类满足了大家的选购需求。人们“忙年”的热情和对春节的期待,驱散了天气的寒冷,在红红火火的喜悦氛围中,期盼着阖家团圆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