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硒”望沽源

——沽源富硒产业链发展观察

张家口日报 08版县域·下花园/沽源 2025年01月07日

本报记者 王映华 通讯员 赵晨阳 王晓曦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提高身体免疫力等功效。2023年8月,农业农村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联合印发的《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研制富硒等功能农业标准”。随着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拥有广阔富硒土地资源的沽源如何摸清“富硒家底”?怎样抓住富硒产业的发展机遇?记者近日对此进行采访。

富硒,是沽源农业的重要品牌。该县富硒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16年,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在沽源县开展了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发现了多处富硒土壤区,为全县了解硒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沽源县再次委托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完成了“沽源县富硒土壤详查项目”,项目分析测试土壤硒及部分营养元素共15项,同时采集了莜麦、胡麻、架豆、牛、羊、鱼等动植物样品,对硒含量情况进行了分析,准备圈定了测区富硒土壤分布范围,分别对环境质量、养分丰缺、绿色产地、农牧产品、水质情况进行了评价。全县共发现富硒土壤42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66%,高硒区17.52万亩,富硒土壤厚度60厘米,主要分布在闪电河、长梁、小厂、平定堡等8个乡镇。

随着富硒“藏宝图”的绘制,富硒产业顺势崛起。去年11月,沽源富硒藜麦出海南美洲,为沽源富硒产业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沽源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藜麦的生长提供了极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在这里种植的藜麦,颗粒饱满、颜色纯正。最值得一提的是,据检测当地藜麦的硒含量在0.137至0.4m g/K g之间,有些品种甚至更高,如此高的含量在国内实属罕见。

自2012年开始试种藜麦以来,沽源县出台一系列藜麦种植奖补政策,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极大调动各方藜麦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县藜麦种植面积已突破8万亩,产量达1.6万吨,规模居华北地区首位,约占全国藜麦种植面积的六分之一。

“作为我县代表性富硒产业之一,藜麦要做大做优,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是必由之路。”沽源县副县长王建林介绍,该县积极投资建设藜麦产业园,建成国际先进藜麦加工生产线,开发出深加工产品35款,建立从育种、科学种植到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富硒藜麦成了沽源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以藜麦产业为龙头,沽源县大力实施“硒资源优势向硒产业优势转变”的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产业为纽带、增收为目标,推动全县富硒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沽源优化富硒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的富硒农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标准富硒现代农业园区和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深入开展“三品一标”富硒基地认证,发展旱作富硒农业3万亩,新建富硒设施大棚1500座,新增富硒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富硒种植规模总体得到提升。发展高效富硒养殖业,实现畜牧业的全面振兴,富硒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保持在3万头和20万只,养殖业的富硒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提升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在全县范围内引进富硒肥生产企业,创建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8个,创建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10个以上,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富硒农产品安全可溯源制度,力争富硒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加快富硒农业品牌建设,以富硒科技园区上档升级、富硒农业品牌提质提标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使用“沽之源”公共区域品牌,增强本地富硒特色产品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展示沽源“富硒”、沽源“制造”农产品的形象和特色,发展绿色基地认证面积2万亩,有机基地认证面积10万亩。

“我们将立足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聚力打造名特优富硒农产品品牌,聚焦培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将富硒产业打造为‘立县之业’,让沽源成为全国富硒产业强县和硒资源变硒产业样板区。”王建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