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散文选萃

莜面捏出的“崇礼螃蟹”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作品 2024年12月26日

池羽

崇礼地处河北省北部山区,不产海鲜。所谓“崇礼螃蟹”,意指两头尖尖,中间扁平的莜面饺子,形状、个头近似梭子蟹。属当地人的戏谑之言。

莜面由莜麦加工而成。莜麦生长在无霜期短的高寒地区,也叫燕麦。秋天收割脱谷后,庄稼人在场上支起大铁锅,架上小火,将脱谷的麦粒在锅中炒熟。大木锹慢慢翻动,麦粒黄熟微焦,场上就满是香甜的味道,勾得人食指大动。将炒熟的麦粒磨成面粉,就是制作“崇礼螃蟹”的莜面了,莜面的颜色较白面要略暗。

莜面饺子的制作稍异于白面饺子。莜面属杂粮,筋性偏低,故莜面需用开水和,待面稍凉后,面板上揉透。分开若干小面团,擀成皮,依据个人口味,可包韭菜、土豆丝或胡萝卜丝,捏成饺子。用笼屉蒸或贴在锅沿烤,万不可水煮。

因为筋性低,皮非擀大不可以包容馅料,这就在个头上稍似梭子蟹了。也因为筋性低,大饺子皮熟后面皮自然会塌下去,扁平状在形状上又近于梭子蟹。不禁暗笑崇礼人的幽默和比喻的精妙。

同样筋性低的原因,莜面格外爽口。“崇礼螃蟹”不会像白面糊得满嘴都是,还要用舌头刮去粘在牙龈外的残渣,殊为不雅。

在笼屉上蒸熟是做莜面饺子的常规操作,但难免会让饺子沾上顺锅盖流下来的水汽,影响口感。进阶的做法是贴在锅沿上,但需要一些格外的条件,城里居民不易达到。锅沿上贴莜面饺子需要大铁锅,而且离不开农村大灶的旺火,铁锅里熬上土豆块、豆角、茄子、葫芦条和五花肉。菜汤咕嘟咕嘟冒泡而熬菜又三分熟的时候,把莜面饺子贴到铁锅边。大约半小时,揭开锅盖,蒸汽散开,就得到了喷香的“崇礼螃蟹”。紧贴锅沿金黄酥脆的一面莫不真个就是梭子蟹的壳吗?内里有馅,捧在手里干嚼也不噎,蘸着浓稠的熬菜汤吃味道更好。

可惜莜面饺子的普及度不高,莜面只产在山西、内蒙古和河北北部地区。一旦离了这几个地方,就再不成其为莜面了。水的原因。南边的水软,和起来的莜面就总是黏连在一起,嚼在嘴里口感上仿佛没熟。北方地区的水硬,和这种专门喂养北方人的面粉就游刃有余。吃“崇礼螃蟹”长起来的崇礼人对莜面有一种格外的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它独特的个性。

莜面饱腹感强。张家口地区有谚语“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意思是吃了莜面可提供给人三十里的续航能力。吃更少的东西补充更多体力,这种食物在物质严重匮乏时期,对常年歉收而劳动强度很高的劳动人民来说极其可贵。而这样的困难时期,一直持续到近几十年。所以崇礼人对莜面的追捧更近乎肌肉记忆。

莜面多吃不胖。这是杂粮的当然属性,无糖分,无脂肪,是爱美女士的福音。这个年代,爱情与容貌有关,容貌与身材有关,身材与吃饭有关,等式传递,爱情就与吃饭有关了。莜面可以放心吃,吃多了不会丢掉爱情,但须小心丢掉健康——吃太饱会撑。

走进冀北山地,走进崇礼,那蒸腾而起的是刚揭开的锅,是笼屉上的“崇礼螃蟹”。我听见汩汩流淌的声音,那是几千年的崇礼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