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连载

从莜面到奶茶

——陈智旺莜麦(莜面)漫画赏析随感之九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作品 2024年12月26日

陈智旺/图 王春元/题字

刘振瑛

莜面抗饿耐饥,外地人吃莜面往往会吃得过多。这里想起了一句张家口的民谣:“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儿开水正好好。”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吃完莜面以后还可以喝点儿奶茶。所以,我们又总结道:“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儿奶茶正好好。”“开水”换成了“奶茶”,也应该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就晋冀蒙地域来说,爱吃莜面的人群基本上就分布在漠南农牧交接交错地带和长城内外,这里也恰恰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带。明代中后期,漠南察哈尔地域的蒙古人与长城一线明人的爱恨情仇纠葛不清,争执之外就是把酒言欢。期间蒙古人少不了对莜面的认知,不排除这里有肉与莜面的市易交换。

1644年,大境门城头变幻大王旗。康熙第三次亲征厄鲁特后,曾经下诏:“圣主圣明,应鄂尔多斯贝勒之请,特许沿边贫民出口外种田。”雍正二年(1724年),察哈尔镶黄旗的游牧地已经“渐次垦辟”。因气候和土质,“垦辟”出来的土地,应该就是种植山药、莜麦、胡麻的。清代中国社会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出现了移民谋生的诉求,走西口恰逢其时。移民来到坝上,让莜麦在张家口地域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期。

辛亥革命后,张家口社会的放垦政策没有变。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奖励垦辟蒙荒办法七条》批准《察哈尔垦务章程》。民国四年(1915年),张家口设垦务总局,张北(含尚义、崇礼)、沽源设垦务分局。民国五年(1916年)10月,袁世凯批准察特区地方官员可置买蒙古荒地。(1917年)都统田中玉下令组织筹建镶黄旗垦荒队,赴康保东北驻地垦荒。大规模的草原移民,促进了莜麦的种植。施政改变生活,重写历史,草原放垦让一群在内地没有土地,没法儿生活的人找到土地,有了可干的活儿,养活了自己,养活了家。同时,也创造了社会财富。大面积放垦吸引来的人口,与坝上的原住民形成了新的社会习俗。

蒙古高原是游牧民族的故乡,也是奶茶的发源地之一。来到草原的口里人,把莜面传递给蒙古族人的同时,也接受了蒙古民族的一些习俗。喝奶茶,就是其中的一个。现在市场上奶茶的种类繁多,有新疆奶茶,台湾的珍珠奶茶,加糖的调料味很浓的印度奶茶,时髦的香蕉奶茶、玫瑰奶茶、柠檬蜂蜜奶茶等等。但是,总觉得最正宗的奶茶就是咸口的蒙古奶茶。不要简单地认为,奶茶就是在茶水中兑些牛奶的饮品。正宗的奶茶应先把砖茶打碎,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碎砖茶。当水再次沸腾五分钟后,掺入牛奶,用奶和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一比五就可以。茶汤中掺入牛奶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等到整锅奶茶开始沸腾,奶茶才算熬好。

这里再说几句奶茶。其实,奶茶就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奶和茶的融合。奶,象征着游牧文化;茶,象征着农耕文化。农耕与游牧在坝上地区融合、融化在一起,真的是水乳交融,成为了“三交文化”的杰出事例。几百年来,张家口坝上地域的汉族人受游牧文化的影响接受了奶茶,蒙古族人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开始接触莜面。爱喝奶茶,爱吃莜面,也就成了这一带人群的地域认同胎记。

辽阔草原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氛围塑造了坝上人的性格,那种倔强执拗中的硬礊(音:y·n gk·);耿直率真中的厚道,大约就是奶茶和莜面的禀赋、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