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桥”见未来,清水河上的彩虹纽带

——邀您一同领略张家口桥梁“博览会”

张家口日报 04版城建·国企 2024年12月24日

红旗桥(东窑子镇红旗路跨清水河处)

通泰桥(北环与清水河交汇处)

清水桥(古宏大街东——建国路北口)

清园桥(人民公园东大门——东河沿)

解放桥(至善街——解放路)

通桥(桥西大街——宣化路)

商务桥(西坝岗路——商务北横街)

建设桥(建设西街——建设东街)

东方红桥(建设桥和钻石桥之间)

钻石桥(工业西街——工业东街)

双虹桥(新春街——工业南横街)

纬一桥(盛华西大街与清水河交汇处)

纬二桥(清水河南路——滨河南路)

纬三桥(朝阳西大街与清水河交汇处)

新垣桥(新垣路与清水河交汇处)纬五桥(新规划的中心城区锦绣西大街与清水河交汇处)

纬五桥(新规划的中心城区锦绣西大街与清水河交汇处)

纬六桥(南环线与清水河交叉处)

清河南桥(清水河与洋河交汇处跨清水河桥)

明湖桥(清水河与洋河交汇处跨洋河桥)

本报记者 王松

【编者按】

在张家口的城市版图上,桥梁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座沿清水河而建的城市之中。它们不仅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交通要道,更是张家口亮丽的名片和标志性景观。在市区,北起红旗桥,南至明湖桥,共19座跨河桥梁沿清水河“一路南下”,全长21公里。

每一座桥梁都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强大的功能性,成为市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桥面上,还是夜晚的灯火阑珊映照在水中,这些桥梁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承载着市民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见证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变迁,书写着张家口的历史与未来……

本期专题报道,我们将带您走进张家口的“桥梁世界”,了解这一座座桥梁背后的故事与设计理念,一同品味这座城市因桥梁而增添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底蕴。

解放桥:

见证张家口百年历史

解放桥,位于至善街——解放路,处于市中心繁华地段。始建于民国时期的1932年。解放桥并非其最初的名字,这座桥梁曾被称为“汉卿桥”,以感谢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对建桥的贡献。后来,日军侵占张家口后,将其改名为“中央大桥”。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张家口的解放,这座桥梁又更名为“解放桥”。

解放桥不仅是张家口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更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张家口从民国时期,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巨变,再到新中国建立后的辉煌历程。

2009年,解放桥改建为现如今飞燕造型的斜拉桥,南北两侧各有三个小索塔,车道改为双向8车道。为方便市民出行和观赏河景,将3米宽人行道加宽为4米,改造为非机动车道,并在桥两侧各新建了一座宽5米的人行桥,桥宽增至44米。保证了人车分离,安全畅通。同时,在便道中铺设了钢化防滑玻璃作为面层,市民可以透过玻璃看到桥下的浪花,这一设计形式在全市桥梁中独树一帜。

如今,解放桥已是清水河上桥车流量最大的桥梁之一,这里整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桥梁,成为张家口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

纬二桥:

冬奥之魂“桥”连梦想

张家口,这座因举办“冬奥会”而闻名遐迩的城市,在其众多的桥梁中,纬二桥以其独特的冬奥元素设计脱颖而出。

纬二桥,一座横跨清水河的现代桥梁,西起清水河南路,东接滨河南路,全长162米,宽51米,桥面以上塔高42米。该桥始建于2018年4月17日,于2019年12月21日正式通车。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纬二桥的设计灵感源自高山滑雪运动,巧妙地将冬奥元素融入其中。走进纬二桥,流畅的桥塔线条宛如滑雪运动员在雪道上优雅驰骋,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展现得淋漓尽致。桥面上,冬奥会的标志和口号随处可见,让人仿佛置身于冬奥会的激情与荣耀之中,彰显了张家口作为冬奥城市的独特魅力。

站在桥上,俯瞰清水河的美景,仿佛置身于一幅动人的画卷之中。而当夜幕降临,桥梁上的灯光璀璨夺目,与周围的夜景交相辉映,成为城市夜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纬二桥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梁,更是一座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它见证了张家口为冬奥会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也承载着这座城市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清河南桥:

双拱如虹熠熠生辉

清河南桥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更是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桥梁。其上部结构采用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T型梁,中央分隔带则以负钢管桁架装饰成下承式拱桥形式,展现出独特的双拱结构,被形象地称为“双子望母桥”。设计者通过照明与亮化的有机结合,利用现代点光源勾勒出通红脸庞,舞动的钢索灯光寓意跳动的心,耳旁的七色丝带是向往母亲的爱,光源体现双子望母感恩,河水使母子相连。

清河南桥的南边即是明湖,站在桥上放眼明湖碧波荡漾的湖水,令人心旷神怡。夜幕降临,桥上光影艺术效果得以完美展现,成为张家口这座美丽山城中又一靓点。

通泰桥:

气势磅礴的“世界之最”

通泰桥,可以说是张家口“群桥之首”。该桥梁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下承式钢结构悬索拱桥,更是国内第一例主梁为下承式钢结构悬索拱桥的典范。通泰桥的主跨长度达190米,设计为双向6车道,设计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60公里,设计载荷为公路I级。它具有极高的防洪标准,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并且达到了抗震烈度7度的安全标准。这些“高标准”确保了大桥的安全、稳定和耐用。

通泰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桥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大桥的南端连接着清水河东互通,而西端则与清水河西互通和大境门高架桥相接,形成了一组壮观的“桥梁群”,这些桥梁错落有致,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宏伟的景象。大桥北行数百米,即为张家口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大境门,以及随山蜿蜒而行的古长城。在这里,自然、历史、人文、艺术交相辉映,桥下流水潺潺,桥上车流不息,晴天如彩带飞舞,雾天似彩虹锁河,甚是壮观。

通桥:

一代人的“桥”之记忆

要说哪座桥最能代表“张家口记忆”,那一定是——“通桥”,就是老人们常说的“大铁桥”。

通桥,曾用名为普渡桥、清河桥。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镇守张家口的都督梁秀倡导捐资组织修建,本地众多义民慷慨解囊,出资出力,建成一座七孔石拱桥,取名为普渡桥,张家口市区也因此桥分为桥东与桥西。

1924年,由于一场特大洪水将普渡桥冲垮,普渡桥拆除,新建清河桥,也称通桥(第一代),竣工于1926年。铁桥结构形式为砼墩台,下承式钢架结构。桥由中间分隔为上下行道,每侧宽仅5米为一车道,道宽11米。这也就是老张家口人记忆最深的那座“大铁桥”。由于年久失修,1996年通桥拆除改建,1997年通桥(第二代)竣工通车,桥全长132米,宽22米,钢筋混凝土土双拱桥4跨,桥边白色栏杆的石柱上雕刻着龙形花纹。该桥陪伴张家口人走过24个年头后,于2021年迎来第三次改建,2023年1月1日通桥竣工,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通桥(第三代)。该桥设计为5·25米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双向四车道,桥梁全长约132米,桥宽29米。整体造型相似于第一代“老通桥”的模样,瞬间唤起了无数张家口人的难忘记忆。桥梁建成后,对缓解解放桥交通压力、完善市区路网结构、方便市民出行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