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关注共享电单车不文明现象】
车辆乱停放问题凸显
——看共享电单车不文明现象(三)
本报记者 马明明 王宁 孙晓亮
大街小巷乱停乱放、车辆受损毁少人管理、车辆上锁据为己有、骑共享电单车逆行、未满12周岁的儿童骑共享单车……自2022年共享单车投入我市以来,各种问题暴露出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
12月15日上午,记者走访市区的部分路段和小区发现,一部分共享电单车不按规则停放,有的甚至随意占用慢行道、步行道、主次干道转弯口,更有甚者共享电单车倾倒在地,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还阻碍了道路交通。
在桥西区通顺路的共享单车停放点,记者发现不断有市民骑车到此,停下就走。
“如此乱停乱放,是否考虑过其他人的感受。”记者问其中一位骑行者。
“看见大家都乱停放,也就跟着这样停放了,下次一定注意。”骑行者不好意思地说。
市民武先生表示,共享电单车乱停乱放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骑行者的自觉素质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共享单车还车难导致。“明明在停放点内,可就是还不了车,推来推去得找角度,相当费时费力,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遇到过还车难问题。”他说。
“顾骑不顾停的问题虽然突出,但车辆‘受伤’后无人‘治疗’问题更是显著。”经常骑共享电单车的市民王先生反映,他经常看到停放的共享电单车满身“伤痕累累”,有的是车座残损,有的是头盔破损,还有的被弄掉了车牌。
12月15日,记者来到桥东区德胜南街,看到这里停放着几辆共享电单车。其中一辆黄色的“美团”共享电单车,车座表面皮革有一道深深的口子,里面的海绵裸露出来。紧挨着这辆车的共享电单车车牌则“消失”了。
“这些相对而言还算轻伤,有些共享电单车缺了头盔,有些共享电单车断了后挡泥板,‘缺胳膊断腿’是常见事。”市民张女士吐槽。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和设施,能否规范文明使用,关乎着整座城市的文明形象。市政协委员岳志强认为,运营企业重投放、轻维护是导致车辆受损毁少人管理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运营企业要加大线下运维力度,加强内部管理,实行激励机制,使“受伤”车辆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针对具体破坏行为要给予相应的处罚。他呼吁广大市民在使用共享单车时,能够自觉规范停放车辆、文明用车,共创全国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