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曹疃村:“光辉岁月”中的记忆长卷

——探访张家口卷烟厂帮扶村蔚县曹疃村“村史馆文化馆”

张家口日报 04版专题报道 2024年12月23日

寒冬腊月,曹疃村被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温柔包裹。洁白的雪像是给村庄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屋顶上、树枝间、田野里,到处银装素裹、一片宁静。曹疃古堡在雪中静静矗立,村落的炊烟袅袅升起,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悠久而深远的历史,等待着人们去探寻村庄往昔的点点滴滴。

帮助村里的五保户安装完棉门帘后,曹疃村支部书记刘承军迈着有力的步伐来到村委会。只不过,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而是打开了临近的房门。

“这里装着全村人的‘根’,也记录着我们曾经的‘光辉岁月’。”刘承军一脸庄重地向记者介绍。

曹疃村是蔚县著名的文化古村,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北的古堡里,门楼、古宅、寺庙、戏台、书院,连片的古建筑似乎仍在无声地展现着这个村落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

打开房间,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影壁墙,赫然写着“村史文化馆”几个大字。村史馆分为“刘家老院”与“秧歌史馆”两个区域,其中,“刘家老院”陈列的是历经沧桑的文化和生活遗存,“秧歌史馆”则展示着当地源远流长的秧歌文化。

“墙上展示的是我们村的历史遗迹,靠墙根陈列的是传统农村的生活日常。”锈迹斑斑的犁铧、粗糙的麻绳、沉重的石磨,这些农具见证了村民们辛勤劳作的日日夜夜,是农耕时代的生动写照。此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如精美的剪纸、编织巧妙的草编,展示了村民们的心灵手巧与丰富的创造力。

转身走进“刘家老院”,刘承军颇为自豪地介绍着一件件蕴含着浓浓历史意蕴的展品。

“这块‘曹家疃堡’的牌匾是从古堡门楼上拓下来的,自明嘉靖年间修缮至今,一直保持原貌。”

“清乾隆三十九年和道光二十六年,村里人曾两次重修西玄帝庙,这块碑就是当时捐资修建的记录。”

“这是宣统元年(1909年),朝廷给我们村刘万邦发的恩贡‘证书’,相当于现在考上了清华、北大。”

……

听着刘承军如数家珍地介绍,看着映入眼帘的一幅幅生动老照片,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见。记者犹如穿越时空隧道,体味着曹疃600多年的风雨历程,重温着那段让人神往的光辉岁月。

转过“刘家老院”,刘承军带记者来到“秧歌史馆”门口,先前略显沉重的神色突然泛出光芒。

“你知道这个村史馆是什么时候建的吗?2018年;你知道为什么要建这个村史馆吗?因为那一年,我们实现了整村脱贫。”面对记者,刘承军兴奋地自问自答。

按照地方党委政府部署,2016年,河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张家口卷烟厂派驻扶贫工作队,对口帮扶曹疃村脱贫致富。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曹疃村迎来了真正的“光辉岁月”。

“全县的农村里,建有村史馆的不在少数,但有专门的秧歌史馆的,我们村是独一份。”刘承军说,这是因为他们村保留着全县唯一的村级秧歌戏剧团。

秧歌戏是蔚县的传统剧种,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全县有名的“戏窝子”,曹疃村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就有秧歌戏班社,每年农历腊月至次年二月,全村一街两戏台,你登台来我擂鼓,热闹非凡。

村里老艺人自制的戏服、道具,满是岁月痕迹的演出乐器,以及由木质人偶组成的惟妙惟肖的演出场景,不大的秧歌史馆里,每一处细节都流露着村民对秧歌戏的深深喜爱,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曹疃村的记忆,它们像是一位位无声的讲述着,将曹疃的历史娓娓道来,让后人能够深刻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与坚韧,以及这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张照片非常有意义。”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刘承军介绍说,这是由张家口卷烟厂捐资建设的新剧场落成时,村里秧歌戏女演员的一张合影,她们中,有3位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位县级传承人。

正是看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巨大价值,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商议后,把擅长秧歌戏的村民集中起来成立演艺公司,借助非遗力量赋能脱贫攻坚。他们一方面整理传统剧目,并以新时代新农村为题材创作贴近生活的现代剧;另一方面多方筹措经费,为演员们购置乐器、音响等设备,还开辟了专门的排练场地,帮助他们更好地打磨经典唱段,在全县进行巡回演出。

对传统秧歌文化的重新发觉与振兴,不仅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是帮助他们树立起了“幸福要靠双手来创造”的生活理念。此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曹疃村成立了种植合作社,统一引进优质品种,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收割收购,推动土地产出效益大幅提升;坚持改造与利用并重,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在遍地煤渣的废弃荒地上开辟出了100多亩的果园,绘就了一幅乡村生态振兴的动人画卷。

时间不会停止,脚步也不会停滞。

刘承军告诉记者,未来,他们还要扩建村史馆,进一步丰富馆内展品。他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大时代下,知晓自己“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勤劳质朴的曹疃村人必将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供稿人:马玉婷 闫兴凯 拍摄:张喜文 高毅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