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艺苑撷英

睢步忠:舞台上亮绝活儿

张家口日报 06版长城·文化 2024年12月19日

本报记者 郝莹玉

“要想让二人台登上大雅之堂,就得先把活儿练好!”睢步忠带着康保东路二人台游走四方,暗下苦功,最终成为康保二人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有《父子争权》《割莜麦》《挂红灯》等。

二人台广泛流行于冀蒙晋陕等省区,是集歌舞、曲艺、戏曲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它的表演形式既有汉族的民歌、曲艺、舞蹈、丝竹乐、戏曲成分,又有蒙古族的长调、好来宝等音乐元素;既有冀蒙晋陕长城内外汉民族的方言、土语、俗语,也夹杂着蒙古语的词汇。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地的二人台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我省康保县的二人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剧团的二人台以及山西省河曲县的二人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冀蒙晋陕四省区的东、西路二人台已经唱响全国,走向世界,一批剧目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剧目精品奖”“群星奖”。

1966年秋天,18岁的睢步忠开始系统地学习东路二人台音乐、乐理、唱腔艺术。1978年,睢步忠拜老艺人赵有根为师,学习了东路二人台的“说口”“花唱”“满唱”等演唱技巧和花棍、扇子、手绢系列表演技巧。

睢步忠表演的二人台形象逼真,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他经常下乡演出。有的农民听着听着还跟着睢步忠一起上台演起来……

表演了一辈子二人台的睢步忠说,那个时候很苦,在内蒙古化德、宝昌一带演出的时候,由于没有礼堂,而学校又小,表演是在牛圈和羊圈里进行。坝上的冬季很冷,漫天白毛雪,“嗖儿嗖儿”的西北风是常有的事。玩扇子的手冻得麻疼麻疼的,有时候疼得让人直跳高高,很多女孩子甚至冻得直哭,但没有掉队的,哭罢再唱。

一个地方演完再到另一个地方演出,行话称之为“换台口”,而换台口是徒步完成的,坝上人把徒步叫“拉步杆儿”,每个演员都要背着乐器、道具、演出服等,有时候步杆一拉就是一天,如果一天找不到台口他们就一天吃不上饭。

“那个时候学习条件比不上现在,没有磁带、光盘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学戏主要是老艺人口传身授,唯一能借助的现代化工具就是收音机,但收音机也不是随时都能听到二人台。白天向老艺人学,晚上抱着收音机听,学习主要靠悟性。”已经演唱了50多年的睢步忠甚是慨叹。

尽管如此,二人台每到一地,都会受到农民们的欢迎,那时候在农村娱乐活动太少了。村子里,一听说唱二人台,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当时,二人台能搅火一个山村的寂静,让乡亲们乐呵好一阵子。

2011年3月初,曾主演二人台音乐剧《父子争权》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的睢步忠接到通知,准备节目出国演出。他激动得彻夜难眠,同时也给他出了个大难题,伴奏要求简单易行不得超过三件乐器,演唱时加打四块瓦,现成伴奏带全部作废。重录新带,乐队又都下乡演出,他只好连夜赶制伴奏带。

两个月后,睢步忠带着康保东路二人台《挂红灯》《小拜年》飞赴法国巴黎,顺利参加了第二届巴黎中国曲艺节——“燕赵风情”河北曲艺专场,让草根艺术登上了塞纳河畔的巴黎国际大舞台。

退休后,睢步忠仍孜孜不倦地奉献在二人台传承事业的第一线。2013年,他被聘为康保县二人台艺校民族声乐课教师,学生王泽被西部歌王王向荣收为弟子。

2016年6月21日,68岁的睢步忠应邀参加了“河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表演的二人台《蒙汉歌》,由睢步忠和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葛海河搭档,河北北方学院师生伴舞。《蒙汉歌》是海政歌舞团团长黄山作词,东方歌舞团国家一级作曲、著名演奏家、指挥家卞留念作曲,为其量身定制的。他们从400多名参赛选手的32个节目中,通过3场激烈的竞赛演出综合评定脱颖而出,获得本次活动的最高奖“最佳节目奖”。

睢步忠现在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市戏曲家协会理事,市二人台协会理事,康保县二人台学会副主席,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河北省代表性传承人。

他出版了19万字的《康保二人台情缘》一书,为完成康保二人台理论体系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先后在《中国戏剧集成卷》《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内蒙古黑金子文库》等刊物上发表100多首二人台经典唱段和曲艺作品。在他的指导下,康保二人台学生类歌舞戏《打樱桃》《红灯记》在全国第六届“国戏杯”大赛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二人台中青年弟子已经走向成熟,使二人台艺术在康保大地薪火相传,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