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草根“书法家”的快乐人生
![]() |
|
本报记者 武殿森 通讯员 邢建荣
【人物名片】
杨志:蔚县大探口村农民
一双粗糙的双手握着大抓笔,时而右手挥毫泼墨,时而左手笔走龙蛇……在今年8月的蔚县第九届剪纸艺术节·全国优秀剪纸艺术作品征集活动启动仪式暨“共赴振兴路才艺大比拼”群众性文化活动展演现场,一位双手疾书的农民“书法家”吸引了诸多观众驻足欣赏。他就是在全县22个乡镇561个行政村海选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一枝独秀”。
带着崇敬之心,记者驱车奔赴杨志之家——蔚县传统古村落,位于大南山红崖峪口的宋家庄镇大探口村。
一进院落,杨志正忙碌地给羊添加饲草,忙完进家开始他的“双手书法”。
只见他用抹布把堂屋地面稍加擦拭,把水倒在地上,便开始用笔蘸水蹲在地上书写。
杨志今年62岁,30多年一直在村务农、放羊。
80年代,杨志因家庭条件所限,高中毕业后便开始外地打工。当时家境困难,为增加收入,冬闲时进入腊月,他便到蔚县城牌楼大街农贸市场写春联。
寒冷的冬天,他用小火炉烘烤墨水,将裁好的红纸铺到废旧纸箱制成的“桌面”上,哆哆嗦嗦地书写着。
他笑着说,他写的对联不是书法,也谈不上毛笔字,只是依照小学掌握的执笔方法凭感觉写。虽然当时没有好看的印刷品春联,人们对字体也要求不高,但杨志因为字“不好看”影响收入,他越来越感到写字的差距。
一次,一位老者静静驻足在杨志摊前,观察他的“一笔一画”。看了许久,老者情真意切地对杨志的毛笔字进行了点评,指出了他书写的不规范和运笔的欠缺等。杨志虔诚地向前辈请教,老人毫无保留地给他讲了对联和书法的内在关系、篆隶楷行草的区别和顺序及如何临帖等。杨志茅塞顿开,自此,他走上专业学书法之路。他节衣缩食,购买了一本字帖,因无钱购买纸张,以地为纸,蹲地临摹,一根毛笔经常被他写成秃笔。
练书法,已融入到杨志的思想深处,和他的生活密不可分。农忙季节,干完一天农活,他晚上坚持蹲地练字;在山上放羊,他用树枝在地上反复练习。若有机会出门或参加书法活动,他用心揣摩,研究不同字体的风格和书写方式,用心去记,隔空临摹,回家后再在地上临摹。
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杨志毛笔字的笔法、结构、章法等突飞猛进,书写的春联也被人们认可,收入也多了起来。
20年前,书法得心应手之时,杨志右手中指关节因劳累过度损伤长出疙瘩,疼痛难忍,失去控笔能力。失去了学写书法的乐趣,杨志每天沉浸在困苦中。
对书法的酷爱让他痛定思痛,不能被右手的病痛影响书法之路。杨志决定用左手练字,继续从娃娃时的握笔基础,一笔一画学起,这一练就是20年。
如今,杨志的“双手书法”在当地家喻户晓,在蔚县书法界也颇有名气。
“如遇烦心事,一提笔就全部忘掉;如有高兴事,就写几段,让我更快乐。书法,改变了我一个种田、放羊农民的生活方式,也让我的日子多姿多彩。虽没获过奖,但我将在书法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让晚年生活因书法而丰富多彩。”杨志,凭借对书法的热爱,书写着凡人不平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