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糖尿病全国患病人数达1.4亿左右
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承担“甜蜜负担”
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急剧上升。在与“甜蜜的烦恼”为伴的日常中,糖尿病患者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也将活动主题定为“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护理的核心,而不仅仅关注血糖,从而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具体有哪些危害?为什么能让世界各国以设立节日的方式呼吁人们提升对它的关注?在此大背景下,目前我市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发布趋势是怎样的?又呈现出了哪些地区性特点?记者通过走访咨询了市内多位权威内分泌专家,由她们结合临床实际围绕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本报记者 胡程利 通讯员 吕利雅 屈海洋
■现状——
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但就诊率不足三成
“动作幅度大点,一定要伸展开”“大家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11月7日,一场以“糖尿病与幸福感”为主题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活动在市第一医院东院区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举行。在内分泌代谢门诊护士的带领下,糖友们跟着音乐做糖尿病健康操,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提高身体代谢,享受运动的乐趣。医护人员还通过健康宣教、免费血糖检测、血压测量等服务,为他(她)们提供专业的医疗建议,传递满满的关爱与温暖。
“像这样的宣传活动,我们每年都会不定期的组织开展,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开展了20余年,十余万人次的糖尿病患者因此获益。”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兼二病区主任唐宏霞说,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会针对糖尿病预防、饮食、运动等常见问题,在日常工作中面向广大住院患者进行宣教,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强化自我防控意识,有效管理糖尿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为什么要高频次的进行糖尿病宣教?唐宏霞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全国患病人数达1.4亿左右。意味着每10个中国成年人,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每3个中国成年人,就有1个是糖尿病前期患者。与之相比,只有约30%的人选择到院就医,多数人即使出现了空腹血糖升高等前期症状,仍然觉得“不难受就不用管”,从而错过了控制病情的最佳时机。一旦出现并发症便会引起严重后果,比如糖尿病眼病会导致失明,糖尿病肾病会导致肾衰竭,糖尿病足严重时会导致截肢等,严重危害自身健康。
■特点——
男性和老年人是“重灾区”,发病日益年轻化
“按照全国的患病比例推算,目前张家口地区的糖尿病患者约有40万左右,糖尿病前期人群更可能达到约100万人。”面对记者采访,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谷君表示。需要注意的是,以往人们多把“三多一少”作为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就我市而言,近年来该类患者的就诊比例在逐年下降,以化验血糖指标升高、因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而就诊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多。
谷君同时表示,相较于女性,男性更加容易受到糖尿病的“侵害”。她指出,以往糖尿病的男女患病比例相差不多,但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男性的糖尿病负担显著高于女性,患病风险更是要比女性高出约26%。其中2型糖尿病在40至44岁年龄段的男性中达到最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50岁至74岁的人群尤其显现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风险,考虑可能与饮食、饮酒、运动减少等生活方式有关。女性患者往往会在更年期前后迎来一波糖尿病的发病小高峰,可能与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尤其值得担忧的是,近年来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以一附院近年来接诊的患者为例,40岁以下人群数量较五年前增加约一倍,甚至很多儿童都加入了2型糖尿病的行列。其中长期摄入高热量饮食、饮料等导致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主要原因。
结合糖尿病的区域性特点,我市还存在城市的发病率高于农村(考虑与饮食、工作压力、作息不规律、轻体力及久坐办公室有关),妊娠糖尿病发病人群越来越高(可能与生育年龄增大及饮食及不适当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以及糖尿病重症比例越来越高(和糖尿病基础人群数目增加,以及长期的高血糖控制不佳有关)等特点。
■建议——
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五个要点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面对糖尿病人群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唐宏霞建议,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 m o 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 m o 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谷君指出如下五个要点:
健康生活。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配合诊治。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
主动管理。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平和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
寻求支持。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寻求理解和支持。
九招助您成功减重
研究发现,很多糖尿病的发生都与肥胖有关,因此控制体重不论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着积极意义。在此专家推荐了九个有助减重的建议:
1.减重要循序渐进
严苛的减肥计划很难让人坚持下去,而且一些不正确的减重也会损害身体健康。建议第一步目标设定为使体重减轻5—6k g(或者减掉初期体重的5%—10%)。之后,再逐渐让体重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高限。减重时要循序渐进,轻度肥胖的成年人,每月可减重0.5—1k g,中度以上肥胖成年人,则每周减重0.5—1k g。
2.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减重必须控制摄食量,每天要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因为,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加食物容积,使人有饱腹感,帮助人们控制饮食。此外,膳食纤维能减慢胃排空速度,因此还有助于平稳血糖,可谓一举两得。每天需要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这种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全谷类、蔬菜水果类、菌藻类,以及坚果和种子等食物,糖友在日常膳食基础上,每天吃500克蔬菜、200克水果,100克及以上杂粮杂豆或薯类,基本就能达到标准。
3.运动必不可少
建议多做有氧运动,如游泳和快走。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来说,跑步容易损伤膝盖,游泳是最佳选择,而且每周要运动250分钟以上。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为了进一步改善减重效果,每天运动时间要逐渐增至60—90分钟。
4.多吃抗炎食物
肥胖人群体内常伴有慢性炎症,增加抗炎食物的摄入一方面有助于调节炎症,另一方面还能促进体内脂肪更好地燃烧。抗炎食物主要包括:
蔬菜类,如菠菜、芹菜、小白菜等深绿叶蔬菜,西蓝花、卷心菜、羽衣甘蓝、大白菜和菜花等十字花科蔬菜,胡萝卜、西红柿、紫洋葱、南瓜、海带等深色蔬菜。
水果类,如树莓、蓝莓、草莓、桃子、橘子、葡萄柚、李子、石榴、苹果、樱桃、梨等。
5.增加蛋白质摄入
蛋白质不仅可以帮助增强肌肉改善身体形态,也可通过增加饱腹感帮助减重。动物性食物多富含优质蛋白,但需要注意烹饪方式并去除隐藏的油脂,可选择瘦禽肉(猪肉、牛肉、羊肉),去皮禽肉(鸡肉、鸭肉、鹅肉)以及一些鱼虾类食物。
6.尽量避免食用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会加重肥胖,因此减重患者尤其要尽量避免摄入反式脂肪。
哪些食物中含有反式脂肪?如代可可脂、植物牛油、植物黄油(人造黄油)、氢化植物油、氢化脂肪、精炼植物油、氢化菜油、氢化棕榈油、固体菜油、酥油、人造酥油、雪白奶油或起酥油等。
7.减少饮酒
饮酒过多会增加腹部脂肪含量,有意识地减少酒精摄入能减少内脏脂肪的沉积。
8.保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高质量充足的睡眠是消除体内脂肪的有效方法,原因在于其有助于调整人体生物钟,促进新陈代谢。研究表明,将睡眠时间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有助于减少内脏脂肪达25%。
9.必要时,采取药物干预
对于有些糖友来说,仅通过“管住嘴、迈开腿”实现减重往往很难,这时候可以考虑通过药物来减重,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属于G L P-1受体激动剂,是一类降糖药物,这类药物在国外已获批减肥适应证,对于明显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的同时有助于控制体重,具体情况,需要在内分泌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用药。
此外,对于处于严重肥胖(B MI≥32.5k 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生还可能考虑通过代谢手术来实现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