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王磊和他的“焊将”师傅

张家口日报 06版工业经济 2024年11月18日

本报记者 郭霞 通讯员 朱广涛 高丽 贾杰

今年5月份,乘着公司“导师带徒”活动的东风,王磊遇到了他的师傅王金义,开始跟随师傅学习电焊技术。

王磊的师傅是张宣科技机电公司机械一工程部一名普通的一线维修工,焊工高级技师。据王磊回忆,在工程部举办的拜师仪式上,工友的师傅们都陆续到齐了,唯独不见他的师傅王金义。心存疑虑之时,师傅踉踉跄跄地推门进来,腋下夹着安全帽,一手握着电焊帽,一手不停地掸着身上的尘土,“不好意思啊!刚手中有个急活,来晚了。”师傅低眉轻语地说道。王磊急忙将师傅请到身旁,帮师傅简单整理了下工装,师傅略显尴尬地点头示谢。

在随后的“导师寄语”环节,听着在场师傅们对徒弟或是发自肺腑的叮嘱,或是饱含殷切的期望,王磊内心翻涌,祈盼着师傅也能够“出口成章”。然而,师傅却只说了四个字:“工精于技”。“这哪有工友口中‘焊将’的风范啊?”错愕之际,王磊透过师傅那副金丝眼镜,发现他斯文腼腆的模样不见了,正用严厉而坚定的眼神紧紧盯着他。

怎样握焊把、怎样选焊材、怎么调参数……在跟随师傅学习的日子里,他感受到的不仅是师傅的认真和耐心,更多是几近苛刻的严格。为了让他提升手的稳定性和精准度,每次进行焊接训练,师傅都会让他在手腕上挂上3公斤重的水瓶子进行焊接练习,“稳住!”“坚持!”每当手腕酸痛想放弃时,师傅便会在一旁厉声喝道,而一旦焊道达不到技术标准,师傅便会让他用角磨机将焊道磨平,重新焊接,直至完全合格。

王金义常对王磊讲,“焊道就是焊工的名片!每道焊口都要经得起检验,日常练习时,焊件都是摆好的,人最多是站着、蹲着,但在现场,就必须趴着、跪着,才能找到适应焊件的角度,本事不够可以练,态度不认真是大忌!”。

有一次,在球团润磨设备运行精度提升改造工作中,王磊在焊接管道时急于求成,把两侧母管对接焊口的上下位置错开了2m m,焊接快结束时被师傅发现了,要他割掉焊接完的部分,重新对口焊接。这时,他不耐烦地说:“只要保证不漏就行了呗。”“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何谈提升设备精度?”师傅严厉地批评他,径直拿起焊枪便割了起来。王磊只好跟在师傅后面开始干,就这样原本快要结束的工作,因为他的疏忽整整推后了2个小时。就这样,在师傅严格的教导下,王磊不仅逐渐熟练掌握了直线形、锯齿形、月牙形等运条方法,而且一次焊接成型率和合格率不断提升,焊接技艺不断精进。

焊工是一门技术活,不仅有严格的工艺要求,更需要一份持之以恒的坚定。一直以来,王磊跟随师傅坚持学习力学、材料学等基础理论,理解焊接的本质,更精确地掌握焊接的技巧,并将这份执着和坚定转化为执行力,全力以赴投身到提升产线整体运行效能,释放能源成本管控优势工作中。

今年8月初,在球团动力系统蒸汽管道改引施工作业中,需要完成近600余米蒸汽管道架设和焊接,王磊的师傅王金义主动请缨接过管道焊接这一重任,头顶手中两团火,烈焰炙热无法躲,一干就是20天。通气实验时,王金义焊接的62道焊口实现了“零”跑漏,不仅安全高效完成了工作,还实现一台高耗能电锅炉停用,日可节约费用2万元。那一刻,王磊才知道师傅“焊将”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工精于技,师傅用稳定的手掌控着焊枪,用坚定的心支撑着自己,并带领我不断前进,用行动诠释着一线维检工的岗位使命和那份技艺传承!”王磊感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