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季风铃

天青色等烟雨

张家口日报 08版长城·作品 2024年08月15日

段瑾泓

2024年我找到一家券商实习,这是我走出课堂的第一份工作;工作之余忙着备考雅思,另一边还在学校与各种“经济学”碰撞着。

在本学期一门《中国古典美学》课上,远风老师给我们讲人文、美学,讲穿越文化的自我疗愈,讲超越爱与美的心灵荡涤。似乎是一个赶路人终于得空回首,可以用另一种意识定位过去的某种状态,亦或用美学思想重新审视前行的方向。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大概是能力决定位置。能力又分理论知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更包含了德的修身及智慧的修炼。功利之人往往直窥位置,而圣贤一开始就强调了自立是成事的基础。在《圣贤的气象》一文,儒家思想将生命的境界分为了四个层次:“欲望我、知识我、德行我、宇宙我。”那眼下的“知识我”属为“不惑”而努力达到“立”的阶段;而“君子不器”又将知识与生命的大智慧区分开来,如此,便更有可能梳理当下各种“卷”与“顺其自然”间的平衡;“曾点之乐”则为“宇宙我”的至高境界,提级为生命的心流体验——如云淡风轻。

圣贤思想带给我们审美气度的飞跃,有如打开心灵的窗户,可以让我们更快乐更清醒地活着,使未来的路走得更坚实、从容。

美在哪里?是存在于自然事物本身,还是受人的思想意识所支配?过去我对美学的认知仅停留在表层面。比如唐的以“胖”为美,宋的以“简”为美,对审美意识背后蕴含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规律却没有思想。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讲道:“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他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我理解中国美学就像散文创作之“形散而神不散”:“形”是美学外在表现方式,散步一般,亦为大众对“美”感观意识;“神”为美学内在逻辑亦为灵魂,则从思辨角度把握美学的精神和特色。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指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先生与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也强调:“孔子着重美与善的一致性,庄子强调美与真的一致性。”儒家美学思想以“仁”为基础,主张“人工干预”的美;而道家美学思想讲究“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顺应自然的美。因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相关,给美加上太多“框”,先生对主张“达与情而遂与命”的道家美学给予更高评价。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思想要顺天地大道而行,来去都是自然地发生,不必干预。情绪如此、养生如此,甚至生死都是这样。曾想,我今天的努力算什么?

“心如明镜,照见一切。”读庄子的《心境》,方具心得。无为并非说外在的不干事,而是内在的一种清净和放松的状态。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既如此,天人合一的遇见当是最好的安排,此时的碰撞才是生命的最佳状态。由此我想到“天青色等烟雨”,想到自然天成的汝窑,想到有一种中国色叫天青色。汝窑吸引我,除了它单一釉色和极简线条,更多是其“等烟雨”和遇冷“冰裂”的不确定性。一件青瓷成品可谓匠人加“天气”的天作之合,其制作更是一种不断给外在做减法的修炼,这种简素而又不确定性的美成就了“汝窑为魁”,也顺应了道家思想以自然无为为本,以“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为美的境界。

美是人类的智慧,它可以阐释生命的境界。或许,尊重自然,放下自我,才是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