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纪实文学
又见右卫
![]() |
|
靳超然
参加工作后,我第一次来到万全,之前对于万全并没有太多的印象,小时候只觉得它名字好听,寓意也好,听老一辈人说它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在此建城实乃“万全之策”而得名。作为工作地,万全虽然离家不远,但最初我还是觉得它陌生,生活也没有归属感,但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慢慢有了融入感。
其实让我开始了解万全的,是万全的右卫城。刚工作不久,同科室的前辈向我介绍,当地人更多的习惯叫它老万全,其实就是万全的老城区。第一次去逛老城,开车顺着新修的柏油路一路北上,逐渐变矮的建筑,沿路可见的庄稼,热闹精彩的集市,闲聊晒太阳的老人,这些元素组成了我对它惬意的描述。除了部分人居的老屋,当时的右卫城已经开始修缮了,从外面只能看到部分的古城墙和搭建好的木制骨架,大部分的建筑被纱网和罩布包裹起来,更让它多了一层神秘感。
因为施工道路封闭,我们的车在返程时误入了一条小巷子,迷路苦恼的我路过一间老屋时正好遇到一位老奶奶,听到我的求助,奶奶热情地同我讲话:“丫头,前头是走不通的,你们得从那儿绕出去才行。”道谢后正准备走时,奶奶却拉住我继续说:“丫头,你们是外地的吧,俺们这里的老城正修的了,听说请了可厉害的师傅!等修好了你们一定要再来啊,这正好有刚煮好的玉黍儿,给你拿两个尝一尝,这可是俺们这里的特产。”
推脱了好几次最后也没拗过奶奶的心意,心里甜滋滋地和奶奶道别,回程的路上,我抱着热腾腾的玉米啃着,脑海中全是奶奶满是皱纹却洋溢幸福的脸庞。这就是我对万全老城的最初印象,一次虽然仓促但却暖心的相遇,或许是从那时起,我感受到了这座老城的温度,也逐渐找到了温情和安全感。
再一次去逛万全右卫城是今年的三月份,过了正月,张灯结彩、喜庆热闹的气氛逐渐淡去,和大红灯笼一起被暂时收起来的,还有每年春节人们限时返场、无理由的欢乐的心情。天气回暖,万物复苏,迎着春日和煦的阳光,正是踏青的好时候,于是我带着敬畏和期待再次去邂逅这座老城。
再次走进这座距今已有600年历史的老城,已经完全不是我初见它时的模样了。虽然很是遗憾未能在春节期间亲身、近距离地欣赏到万全右卫城的“春节限定妆发”和大型沉浸式的情景演出,虽然古城内外少了些节日气氛的烘托,没有了古装版“科目三”魔性的音乐,也没有了戏剧演员和观众热闹的互动,但这时的右卫城却别有一番韵味。当我漫步在古城大道上时,还是瞬间感觉被它浓厚的文化气息所包围,一刹那,我仿佛穿越时空,听见了沿街店铺伙计卖力的吆喝声,嗅到了往来歇脚商人杯中飘出的一抹香茗……
顺着拾级而起的台阶爬上城墙,俯瞰脚下,眺望远处,我贪心地想把整座城的样子尽收眼底,阳光打在牌匾上映射出金色的光芒,穿过梁间栏格的影子,又在城楼的红柱上拓下了独属于自己的印记: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清脆的铃铎声裹挟着古城新风在耳边久久不能消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光影在城墙上像胶片播放般移动着,在某个瞬间我好像穿过历史的云烟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张库大道,回到了四百多年前的大明王朝,看到了南来北往、贸易流通的马帮商队,看到了黄沙滚滚、烽烟漫漫的兵马战场,感受到了商业和军事为这座城留下的文化底色。
走下城墙,穿梭在鳞次栉比的古屋和四通八达的街道间,我被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商户店铺所吸引,戏楼里时不时传出的曲艺和杂耍的声音依旧热闹着古城,保留古代特色的茶馆酒肆经营着老字号的茶叶和美酒,一声“客官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马蹄哒哒、驼铃悠悠、商贸繁华的年代。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城小吃街和传统美食店独特的烟火气霸道地勾引着我,当地琳琅满目的美食,让我一度陷入选择困难症,特色烤羊腿、莜面傀儡、粉干饹馇、碗坨凉粉,品类繁多的美食一定让离家的游子品出了“乡愁”,更是让我尝到了舌尖上的万全右卫城。
我还去“探店打卡”了几家文化衍生商店,经营着上百款中国传统服饰的芙蓉华裳阁让我眼花缭乱,等天气再好一些时,我要在古城内拍摄一套古风写真,上好华妆、身着汉服走在街道中,真正去感受古人的生活;独具本地特色的城市文创店也让我大开眼界,店内有精美别致的文化用品,有五花八门、超有意思的小物件,在那里我了解到了有趣的当地方言,拥有了“一城一色”的古风明信片,收集到了本地特色地标性建筑的章印,内容丰富、令人难忘的体验感让我惊喜万分。
我和万全,和万全右卫城的缘分就这样奇妙得展开着,初见右卫,我倾心于它当时古朴、温暖的模样;又见右卫,我惊叹于它现在华丽的变身,与它再一次的重逢,重温历史,我深刻体会到了古城新建带给我们精于内涵、富于形式的文化发展,也让我看到了这座城绽放的时代华彩;再见右卫,未来的日子,我期待它带给我更多的、把我留住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