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热点辨析

完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家口日报 06版智库 2024年08月14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后一个时期,以风电、光伏、氢能、储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作为新能源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是全产业链条中对地方就业和税收贡献最大的部分。为进一步摸清我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未来潜力、升级路径,近期,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

市政协提案委调研组

全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推进“风光氢储”装备制造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正在呈现出多元化、聚集化、规模化发展格局,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规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76.1亿元,占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的17.5%;“风光氢储”四条产业链共有在建装备制造项目16个,总投资规模60.8亿元,全部建成后达产可实现年产值84.6亿元。

风电装备制造。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9家,全年实现产值33.44亿元,全国占比约1%。风电装备整机产能1500台、约10G W,全国占比约3%。目前在建项目1个,总投资12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

光伏装备制造。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3家,全年实现产值11.76亿元,全国占比0.067%(2023年行业总产值超过1.75万亿元);光伏发电装备(组件)产能1.5G W,全国占比0.17%(全国光伏组件总产能已超过880G W);目前在建项目3个,总投资29.1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5亿元。

氢能装备制造。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2家,全年实现产值2.64亿元。2023年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售7760辆,同比增长55%,其中亿华通排名第一,累计配套1631辆,全国占比21%。目前在建项目8个,总投资约6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6亿元。

储能装备制造。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1家,实现产值0.22亿元(2023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 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目前在建项目4个,总投资13.7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1.6亿元。

综上所述,从全国市场看,我市风电装备制造起步于2006年,发展较早,具有一定实力;光伏装备制造起步于2017年,发展较晚,占比较低;氢能装备制造全国占比较高,但由于全国行业都在规模化初期,目前产值不大;新型储能装备制造方面,我市起步较晚,规模化生产企业少。投产企业和在建项目主要分布在张北、尚义、万全、桥东、经开等10个县区。

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存在的问题

顶层设计有待加强,统筹规划引导不足。在这方面,一些地区已经走在前面。比如,河北省邢台市和甘肃省酒泉市分别制定了《邢台市推进新能源及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酒泉市“十四五”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反观我市,相较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未来路径等方面研究还不深不透,至今没有出台专门规划和政策,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导向性、全局性。各县区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现象,布局相对分散,还未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配套的专业化协同发展局面。

发展规模总体偏小,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相较于我市资源优势和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即便是发展相对成熟的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产业,相比国内优势地区仍然差距明显。比如,全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中在整机组装、叶片、塔筒等环节,而对产业链贡献较大的关键配套环节大量缺失,目前主机企业的配套产品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山东等制造业强省,省内范围只有零星供货。光伏发电装备目前只涉足产业链末端的组件加工环节,储能领域目前只涉及产业链末端的电池总装环节。《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列出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保定名列第24强,石家庄位居第26强,而我市却未能入围。

制约瓶颈急需突破,创新发展能力不强。一是专业人才紧缺。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在人才市场上拼薪酬、拼待遇、拼环境的激烈竞争中优势不足,属地企业普遍存在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加之全市新能源装备企业多数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研发高度依赖总部,导致技术前沿成果较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政策支持不足。我市大部分县区经济体量小,发展能级低,产业集聚能力弱,对产业发展财政支持力度不大,难以引进支撑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而周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包头等地发展定位较高,政策创新力度大,制定出台了相对优惠的财政支持政策,对我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三是产需对接不够。本地资源开发企业与制造企业对接不畅通、协作不紧密,造成了本地企业不用本地产品的现象。特别是风电装备产品体量较大、运输成本高,合理销售半径在500千米以内,对本地市场有较强的依赖。2023年金风、运达两家主机企业合计销售20.67亿元,其中张家口本地销售7.72亿元,占比37.35%。2024年金风、运达、明阳三家主机企业预计销售10.46亿元,其中张家口本地预计销售1.6亿元,占比仅15.3%。特别是风电装备制造业,由于设备快速迭代及大型化发展,原有企业厂房空间及起重设备不能满足要求,存在产能外迁的隐患。可以说,我市风电装备制造业已经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协作配套体系不全。一是集聚效应尚未形成。新能源生产性服务业载体比较分散,企业间尚未建立密切联系、分工协作、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多数制造企业研发设计投入不足,基于客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所占比重较小,质量品牌效益尚不明显,暂未产生行业聚集优势。二是产业层次有待提升。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集群效应明显的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供应链服务等产业规模不足,部分新能源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低端位置,产业融合发展不足,不能满足多能互补和全产业链发展需求,亟须向产业链价值高端延伸。三是回收利用存在短板。老旧风电场亟待改造升级,退役后的大量风机叶片、光伏组件如何处理成为新的难题。虽然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一些回收利用模式与技术路线,但由于市场不成熟,回收利用价值不高,企业的投资热情不足,新能源回收利用产业链亟待建立。

加快我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议

聚焦规划引领,完善产业链顶层设计。坚持一手抓新能源开发,一手抓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发展,学习借鉴河北省邢台、甘肃省酒泉等城市先进做法,编制《张家口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划(2024-2030年)》,明确产业布局、发展重点、目标任务、实施路径、重点举措。强化全市协同发展,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大项目引导和管理,提升发展质效。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由相关市级领导担任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链长”,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模式,制定产业链工作方案,统筹产业链重大事项,实施产业链“挂图作战”。

聚焦产业链条,打造“风光氢储”发展集群。立足优越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基础条件,倾力打造“风光氢储”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一是做强风电装备产业链。适应风电机组大型化、材料轻型化要求,加大对明阳智能、金风科技、张北运达、大金重工等企业支持力度,加快产能升级改造,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叶片、发电机、齿轮箱、轮毂、主轴、定转子、法兰、轴承、控制系统等核心配套零部件,提高零部件区域配套能力。二是延伸光伏装备产业链。以本地项目开发为支撑,适应光伏硅片大型化、薄片化,单晶成为市场主流的发展趋势,积极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打造以晶硅切片、光伏玻璃、背板、E V A胶膜、逆变器、汇流箱为重点的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逐步形成材料加工、零部件加工、成套设备制造的光伏制造全产业链条。三是壮大氢能装备产业链。放大先发优势,以桥东区为重点,集中布局氢能装备制造产业,依托亿华通技术优势和产业资源,重点发展电解水制氢装备、工业副产氢提纯装备、氢能储运装备、氢燃料电池等装备制造业,引进电解槽装备制造企业,做大液态储氢装备企业。四是突破储能装备产业链。抢抓新型储能产业风口,依托我市现有的电化学储能、空气压缩储能、重力储能和抽水蓄能等应用场景,发展先进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储热储能装备及智能控制系统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做大经开区中科储能装备制造基地。五是培育回收利用产业链。超前谋划,加快布局废旧光伏组件、退役风机、废旧电池等资源的回收、拆解等循环利用项目,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议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招引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或由中合新能源公司牵头)组建回收园区,统筹全市产业回收资源,避免因各县区自建基地、无序竞争而导致资源浪费。

聚焦政策创新,强化产业链协作能力。一是制定一体化发展战略,做强做大“链主”企业。借鉴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经验做法,从市级层面统筹风光储资源,协调风光氢储开发企业加大本地产品采购比例;倡导资源开发企业创新采购管理模式,为本地配套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生存资源;公布《张家口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优选企业名录》《张家口市新能源装备产品优选推荐名录》,支持质量高、性能好的新能源装备开拓市场;组建张家口风电、光伏装备产业联盟,建立新能源开发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有效对接机制,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鼓励金风、运达、明阳、亿华通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作用,吸引和带动配套供应链企业向我市聚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化发展。二是搭建产业链投资服务平台,扶持壮大配套企业。协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做好投资前期工作,为企业提供投资机会研究、市场调查、项目可研、安全评价等专业化服务,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企业投资便利性。开展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全过程服务,建立制造共享、研发团队共享、检验检测设备共享、员工共享的服务机制,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和发明爱好者研发创新活动。整合万全、宣化、经开等县(区)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及技工资源,培育本地新能源配套企业,提高零部件区域配套能力,培育我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专精特新”企业。三是建立新能源“飞地经济”制度,积极打造零碳园区。建议出台《张家口市“飞地经济”管理办法》,鼓励县(区)突破行政区域界限,采取联合共建、异地孵化等形式,建设跨区域合作产业园区。市级层面制定用地保障、税收分成、成果分享等相关政策,在工业基础较好地区集中布局,打造“风光氢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学习借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打造零碳制造业园区先进经验,通过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异地专网直供等方式,以市场化交易模式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绿色电力,降低电价成本,吸引制造业聚集,实现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重点将沙城、宣化等开发区打造成“低电价、低能耗、零排放”零碳制造业园区。

聚焦要素支撑,提升产业链竞争实力。一是加强校企联动,打造新能源人才基地。鼓励河北北方学院、市属高职院校和新能源企业通过自主建设、校企联合、京津冀跨区域合作等方式,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在张北、怀来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在坝上地区搭建现场实践等培训示范平台,探索开展高端人才实践教学、专业资质培训等定制化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强化金融支持,畅通产业链融资渠道。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确定重点支持企业名录,推动成立由“银行+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产业链金融工作专班。围绕链上企业资金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在贷款规模、授信条件、融资利率等方面给予专项优惠政策支持。建立“首贷户—有贷户—战略客户”递进式服务机制,形成“信贷+保险”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三是提升园区能级,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建设好各类企业承接平台,解决好企业普遍关注的用水、用电、用地、用工和厂房保障等难题,把园区打造成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和投资宝地。强化“政府+链主企业+产业园”招商合力,制定产业链“两图两表”(全景视图、招商远景图、重点企业表、配套企业表),围绕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从纵向产业链的角度展开针对性招商,提升产业链招商精准度和实效性。

总之,做好新能源装备制造这篇大文章,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应当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观大势、抓机遇,从成效和问题角度增信心、破堵点,从重点和关键维度再发力、求突破,集中优质资源、优惠政策、优势力量,多措并举抓增量、稳存量、扩总量、提质量,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全链条发展,在“追风逐日”中闯出一片“风光无限”的新天地,努力把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