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王官锁:在党报中寻找方向
本报记者 杜宏锦 通讯员 王雅洁
一张报纸、一支笔、一个笔记本,是王官锁每天的生活日常。“党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别看咱们身处‘刷屏’时代,但承担思想‘坐标系’、价值‘主心骨’作用的,还得是党报党刊。”作为老党员,王官锁有几十年的读报习惯,《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张家口日报》是他每天的精神食粮。
说起和党报结缘,王官锁的记忆穿越回50多年前。他说:“那时候我十五六岁,在大队帮忙,第一次接触了《人民日报》。里面国内外重要的新闻事件、前沿科技知识,让我大开眼界。1969年,我18岁,去内蒙古赤峰当兵,就主动负责连队的新闻报道工作,平时还用津贴自费购买报纸和文学刊物,遇到好内容还会剪下来,张贴入册,是党报党刊树立了我的三观。”
退伍回来后,王官锁先后干过公社电工、小学民办教师、电影放映员等工作。他回忆,当电影放映员不只是简单放片子,还要张贴海报。在农村,电影宣传海报也是宣传党的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让观影者永远铭记过去的岁月,弘扬奋斗精神。
“为了做好电影海报,我养成了读报学习的习惯。无论时间多晚,都要再看一会报纸,再写一些东西,否则就睡不着。”
而立之年,王官锁应聘到原宣化县房管局,主要负责新闻报道和信息报送工作。从那时起,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写作之中,成了名副其实的“笔杆子”。
当时,正值中国进入房地产改革时代,王官锁用好党报党刊这个“政治课堂”,结合宣化实际写出的《搞好房租改革完善维修服务》的报道刊登在当时的《张家口市报》,得到了一致认可。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退休后,王官锁返聘至原宣化县总工会、原宣化县政协负责文史编纂工作。参与编辑《上谷文苑集锦》《宣化县文史》《宣化县工会志》《秀山碧水王家湾》《长城脚下李家堡》《百年顾事》等,此外,他还创作诗歌、散文、故事等百余篇,在《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张垣文坛》等多次刊登。
数十年的累积,五百余万字的沉淀,王官锁说所有的这些都根植于党的精神和党的思想,“准确全面地解读党的声音,不仅体现在方针政策,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混杂的信息面前不迷路,行为不失范。”
如今,73岁的王官锁退而不休,不仅继续看党报,还关注了河山新闻客户端,甚至和年轻人一起,参与拍摄乡村振兴的微纪录片《乡村振兴绘就新图景》。他说:“现在大家喜欢在手机上刷短视频,那咱就把党的政策放到网上,让党的思想在‘云端’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