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纪实文学

走进中国遗鸥之乡

张家口日报 08版长城·作品 2024年08月01日

武殿森 摄

唐勇

老杨在朋友圈发了两组照片,是他最近在康巴诺尔湿地公园拍到的遗鸥快乐生活。他知道我爱摄影,邀我到康保消夏游览。

中国遗鸥之乡在河北省西北部康保县康巴诺尔湖。

康巴诺尔是蒙古语的一种音译,意为美丽的湖泊,这个词蒙语里的意思是“边地湖泊”。县名即取其谐音而成。这次到康保,方知县名出自《尚书·康诰》“用康保名”取富足安宁之意。

康保境内有一座美丽的湖泊,附近有大盐诺儿、小盐诺儿、泡子、淖儿、小水洼,正是这片高原湖泊,滋养出大片湿地,为鸟类迁徙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地方。2012年12月30日被国家林业局评审命名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距县城中心1.5公里,是塞外离县城最近的一片水域。西侧是康巴诺尔森林公园,东北有康巴诺尔大草原,空中俯瞰康巴诺尔湖形似一朵蓝色娇艳的牡丹,冬季如若高原上盛开洁白的雪莲。

湛蓝的天空,白白胖胖的云朵像似草原上一片片羊群,湖面碧波荡漾,候鸟在水中嬉戏,或展翅飞翔,或低头觅食,无数水鸟携儿带女在湖中戏水,空中不时掠过各种水鸟和听到鸟儿婉转的鸣叫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轮美奂的草原湖景图映入眼帘,让人疑似到了江南水乡,它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之上,散发着迷人别样风采。

湖内有东大岛、湖心岛和南小岛,水域宽阔,清澈见底,四面环山,郁郁葱葱,百花争艳,鸟语花香。据说,湖心处有一天然地下泉眼,一年四季流水不断,平均水深1.2米,最深处3.5米。

老杨介绍说:为拓展鸟类繁殖空间,挽留弱小鸥类种群,保护区内专门设置了繁育、救护、研究和观光的基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水源,湿地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康保县在湿地原有湖心岛的基础上,2017建成东大岛,2022年春鸟类返乡前在湖心岛西南200米处建成南小岛。岛上建有生态隔离带、观鸟平台、水栈道、湿地植物馆,湿地面积由过去的2745亩发展到5500亩,水域面积4300亩,湿地面积五年增加近2000亩。

湖面水色潋滟,清冽醉人,天水一色,水天共景。肥茂湿地水草丰腴,生态系统良好,各种植物160余种,是鸟类迁徙繁衍栖息理想家园。每年暮春,湿地开始泛绿,成群的遗鸥、银鸥、鸿雁、赤麻鸭、红头潜鸭、绿头鸭、大天鹅、小天鹅、苍鹭、鸬鹚、白骨顶鸡等215种候鸟……从渤海湾飞至康巴诺尔湿地公园产卵育雏栖息繁殖,柔软的小草和沙地为鸟类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目前全球遗鸥最大的繁殖地。

2017年6月2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河北省康保县“中国遗鸥之乡”。

遗鸥是世界珍稀鸟类之一。20世纪30年代被科学界发现认知,由于认识时间晚,被人类“遗忘”,故命名为遗鸥。从发现到认识到“宠爱”,它是高原上最脆弱的鸟类,由于十分珍贵,被誉为“鸟中大熊猫”。

遗鸥属中型水禽。栖息于1200——1500米的沙漠咸水湖和碱水湖中;体长约40厘米,嘴和脚为暗红色,眼的上、下方及后缘有显著白斑;前额扁平,头部纯黑,背部、肩部为淡灰色;腰部、尾羽和下体为白色。分布在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中国的内蒙古、陕西、河北等地,属鸥科濒危候鸟。

遗鸥,最早生活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湖、蒙古国高原沙漠咸水湖岛上,中国和俄罗斯交界处呼伦贝尔湖也曾有过一千多巢的繁殖群。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内蒙古高原大漠横亘,沙海相连,坝上一带整体荒漠化,仅有的湖泊一度呈现缩水或干涸,水源被工业废水所污染,环境恶化,灾害频发,湿地面积锐减。

近年来,人类反思反省,痛定思痛,对仅存的那些湿地,开始重视起来,立法立规,花费大力气尽力改善和保养。

老杨说:2014年4月,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湿地研究中心专家洪剑明教授一行三人在康巴诺尔湖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无意中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近3000只,占当时世界已知遗鸥种群数量的四分之一。这一发现,使康巴诺尔湖成为继我国红碱淖之后,又一处大规模遗鸥迁徙停歇地。他欣喜若狂激动万分,从此与康保结下了不解之缘。2019年,洪剑明团队在康保县建立了京张湿地保护修复科技示范中心,并成立了遗鸥栖息地和坝上湖、淖生态保护修复科技示范园。

“养在深闺人未识”。神鸟惊艳康巴诺尔湖泊,吸引了广大鸟类爱好者。

武玉章是一位摄影师,拍摄遗鸥图片数万张。老杨讲:2010年6月22日凌晨四时,他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扛起照相设备,迎着晨曦来到康巴诺尔湖,支起三脚架,固定长焦距相机,静静地观察湖面水鸟的动静。忽然,有两只靓丽的倩影闯入相机镜头,他迅速地按下快门,让这位天上不速来客永久刻在胶片的底版上,留在康巴诺尔湖翱翔美丽瞬间。

这种鸟,老吴从未见过。事后,他在网上查阅了很多鸟类资料不得其解,“神鸟”是谜团一样埋藏在心里。从此,老先生天天如此,扛着相机,从遗鸥交配、产卵、孵化、繁育、抚养,拍下了大量珍贵的镜头。

十余年来,武玉章、张跃文等摄影师们痴迷爱鸟观鸟,拍摄遗鸥图片近3.5万余张,为遗鸥等鸟类考察研究建立了详细的影视图片数据库。

说到协会,我们走到野生动物救助站。进门,老杨介绍说,这就是会长麻喜荣。麻会长介绍说:遗鸥喜吃小鱼虾、水生无脊椎动物、面包虫、馒头、玉米、白菜及动物性食物。这些鸟就像他的孩子,见到他,老远就围了上来,抖动羽翅,显得非常亲热。他说:每年四五月份坝上天还冷,湖泊中水生物类动植繁育慢,遗鸥吃食不足,野外觅食艰难,易造成伤亡。于是,他们就买来小鱼苗投放在水中,每年需投放干面包虫1.5吨,馒头近万个,解决了遗鸥繁殖期营养不良的问题。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动物世界成为明显。“湿地杀手”雕、草原鹰、秃鹫、白尾鹞等食肉猛禽对鸟类时常造成伤害,尤其是雏鸟。麻喜荣是一位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天职。

2009年的一天,一位爱鸟人捡到一只黑头巾、白眼圈折断羽翅的鸟儿,送到麻喜荣诊所,他看到后,二话没说,迅速为小鸟做了手术,并饲养在家中。等这只可爱的遗鸥康复后,他和爱鸟人一道从康巴诺尔放飞这只小天使。他说,当时他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就像治好了一位患者。生在草原,长在草原的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喜欢听清脆的鸟鸣,喜欢草原动物。

人们知道麻大夫给鸟儿治病,送来受伤鸟儿也就越来越多。鸟儿受伤,多数是翅膀、腿部折断,麻大夫对待受伤鸟儿,就像对待病人一样,细心诊断,认真治疗,并长期喂养受伤鸟儿。

他的这一行动,得到妻子李秀莲的支持。2016年,麻喜荣把自己的诊所用作野生动物临时救助站,先后投入资金5万多元,购置电脑、鸟类相关书籍、手术医疗器械、耗材及黄粉虫等鸟食。救助各种野生鸟类20余种1500余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850余只,小天鹅、草原雕、衰羽鹤等二级保护动物100余只,其他鸟类600余只,人们赞扬他是草原“精灵”的守护者。

2020年,麻喜荣被康保县委、县政府授予“最美康保人”荣誉,并获得张家口市第九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

为保护遗鸥及受伤水鸟的救治,2018年,康巴诺尔湿地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协会被张家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评为“最美志愿者团队”。

协会得到社会公益组织及政府的肯定。2020年,中国绿碳基金会拨付遗鸥专项资金9.6万元,县政府拨付专项资金5万元,助力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爱鸟、护鸟行动中,目前有会员500多人。

老杨说:他也是会员,科普宣传、环境治理、鸟类喂养、迎接湿地精灵回迁,引得越来越多的鸟类筑巢安家栖息,今年仅遗鸥就达9000余只,全球遗鸥由2014年的1.2万只增加至1.7万只。

十余年间,康保县在山水湖田改造,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中,压减水浇地2万亩,关停机井262眼,建成8600亩高标准节水农田,提升了水源涵养功能。

山青了,水秀了,天蓝了,地绿了,鸟儿越来越多。吸引来大量游客,成为观赏遗鸥及鸟类的旅游胜地。

暑期——是这里最美季节。大陆性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平均温度是28℃—15℃,是避暑纳凉、休闲康养的理想之地。

这时,我忽然想到。冬季,北方人能去海南越冬御寒;夏季,为什么不能来咱坝上消夏避暑呢?

租上一间农舍,避开城中的喧嚣,躲过夏日三伏的高温,过一段恬静悠闲生活,或作画、摄影、放风筝;观东路二人台戏、寻猪肉宝石;看篝火晚会、吃手把肉、烤全羊;采野菜……领略坝上天蓝、地绿、水净、气爽、草原、牛羊、湖泊美丽风光。

暮色渐渐深浓,田野苍翠,远处一片黄澄澄的油菜花,蓝盈盈的胡麻花辉映着落日沉入黄昏,锋利的地平线,把落日一分为二,燃烧的天空落在这片水域,让古铜色水面生动起来。鸟儿悠闲自在,偶尔开阖羽翅;有的像似绅士,步履优雅;有的翩翩起舞,水中嬉戏;有的成群结对,拖儿带女……倦鸟归巢,“嘎咕”——“嘎咕”发出有节奏叫声,向沙岛苇荡草丛游去。

抬头倾听鸟群飞翔的声音,遥望远方碧波荡漾清澈的湖水,踏着夏日的晚风,感受到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