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桑干河畔的“武将军”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聚焦 2024年08月01日

扫一扫,了解更多党史

本报记者 翟见英

7月盛夏,如火的天气阻挡不住游人前往涿鹿县温泉屯镇温泉屯村的脚步。游客纷至沓来,只为寻觅丁玲这位“文小姐”的大笔如椽,重温这位“武将军”的土改传奇,而这一切,如今都展现在了温泉屯村西北部的丁玲纪念馆。

丁玲纪念馆门上魏巍题写的馆名雄健遒劲,格外醒目。推门而入,院内林木蓊郁,曲径通幽。踱步其间,温馨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正如丁玲这位无产阶级作家生前带给人的亲和之感。

流连于馆内的4个展室,一面倾听纪念馆讲解员孙哲的细致讲解,一面参观张张珍贵照片和件件实物,思绪不由得回到了数十年前那场宏阔的社会大变革。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其土地问题的指示》,根据指示精神,晋察冀解放区迅速开展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运动。丁玲,这位有着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这位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的无产阶级作家积极报名参加,投身到这场大变革运动中。

同年8月,丁玲同陈明、赵可等土改工作组成员第一次走进温泉屯,与这里的乡亲们同吃同住。为了让这里的穷苦百姓尽快过上好日子,丁玲走家串户,在灶膛边、饭桌前、油灯下耐心为乡亲们宣传、讲解党的土改政策,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她与工作组其他同志一道同恶霸地主展开坚定斗争,最终把土地分到了百姓手中,顺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工作任务。丁玲,这位看似柔弱的“文小姐”缔造了“武将军”的土改传奇,展现着党贴近群众、服务人民、顽强斗争的本色,被这里的贫苦农民誉为“开枷人”。

当丁玲离开温泉屯时,一幅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壮丽图景已在她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了。她望着潺潺流淌的桑干河水深情告白:“我同这里的父老们一起生活,共同战斗,我爱这群人,爱这段生活,我要把他们真实地留在纸上,留给读我的书的人。”

1948年9月,丁玲以温泉屯村土改运动为题材创作的长篇文学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问世,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作品后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文字,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这部作品成为丁玲文学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温泉屯成为她生命里走向辉煌的舞台,也成为丁玲余生的牵挂。1953年,丁玲回到温泉屯,她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奖的奖金中拿出5000元,为温泉屯建了新中国第一所农民文化站,开创了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阵地建设的先河。1979年丁玲在老伴陈明陪伴下再回温泉屯,在老乡家里吃着农家饭,她对女儿说:“多吃些,这是妈妈的家乡饭。”显然,丁玲已将温泉屯视作第二故乡。

丁玲第二故乡的人民自然也忘不了这位让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光明使者,1995年,温泉屯乡在农民文化站旧址旁新建了丁玲纪念馆,2004年是丁玲诞辰100周年,又对纪念馆进行了修缮扩建,每年都有一批批的单位、个人前来参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那么丁玲笔下的在共产党领导下踏上光明大道的温泉屯乡亲们,如今过得怎么样?

丁玲纪念馆门前的文化广场,长有一株蓊蓊郁郁的槐抱榆,几位村民正在树下怡然乘凉。这株参天古树,不仅是传说中的黄帝与嫘祖忠贞爱情的象征,更是现实中温泉屯村民生活蒸蒸日上的见证。步出文化广场百米,便是一望无垠的千亩良田,连成片的葡萄藤下串串葡萄随风摇曳,显然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温泉屯村民因地制宜,种植了龙眼、阳光玫瑰、蓝宝石等葡萄品种,优良的品质销路广阔,每到丰收时节田里飘荡着浓郁的葡萄香气和乡亲们的欢快笑声。

富起来的乡亲们心气自然高,有的村民喜欢在这株槐抱榆下纳凉唠嗑,争相聊着村里的喜事、好事,有的村民则自发组织了文艺队,在文化广场上扭秧歌、唱晋剧,好不热闹。他们每每抬头,都能望见丁玲纪念馆,大伙儿心里明白,把日子过红火,就是对丁玲这位红色作家的最好纪念。农民文化站前的那尊丁玲塑像昂首挺立,丁玲想必当年就已经眺望到了这里的欣喜变化,那是中国新时代农村的希望。

抬头四望,晴空万里,太阳正照在桑干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