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社区·调查“养老助餐食堂”⑾

高温下,“这餐饭”也不断档

张家口日报 04版民生社会 2024年08月01日

苑志红将热乎饭菜送到老人手中 王晓娜 摄

厨师在闷热的后厨坚持烹饪 王晓娜 摄

本报记者 王晓娜

连日来,本报推出的《在社区·调查“养老助餐食堂”》,持续关注社区养老助餐情况。盼望已久的助餐点开餐、变着花样丰富菜品、不断优化菜单……养老助餐发生的点滴改变,相关社区居民切身体会到了。

当下正值三伏天,一些人为了“这餐饭”,流着汗水默默坚守。7月26日,记者走进桥西区明德南街道元台子社区助餐点后厨,记录他们的辛苦付出。

工作服湿透了

当日5时,55岁的厨师刘志亮早早起床,来到后厨准备早餐。老豆腐、馄饨、鸡蛋汤、小米粥、烧饼、包子、葱花饼……每天,在这里都能吃上不重样的早餐。

8时,早餐告一段落,稍作休息的刘志亮又着手准备中午的正餐,切菜、配菜,他都亲自来。三伏天的食堂后厨,如同“桑拿房”。开始烹饪,2个大灶火力全开,灶台边的温度四五十度,一旁还有冒着热气的蒸箱。记者仅仅是站在后厨门口,就明显感受到迎面扑来的热浪。

炒鸡蛋、放西红柿、调口味,5分钟,一道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出锅。刘志亮大汗淋漓,汗水流进眼睛,他赶忙取下挂在一旁的毛巾,挂在脖子上,不停地擦汗。然后,又重复着开始倒油、倒菜、翻炒、加调料……一系列动作,双手一刻不闲。他需要在11时10分开餐前,做好7个热菜、1个凉菜。

两个小时过后,工作服都湿透了。做完饭的刘志亮脱下工作服,拧了拧衣服上的汗水,晾在门外护栏上。由于常被汗水浸湿,工作服已经褪色。

两年来,刘志亮在元台子社区助餐点用双手和心思,“征服”了这一片儿居民的味蕾。刘志亮笃信,吃不厌的还是家常味。

“我们元台子社区老旧小区多,上了年纪的人也不少。做饭时,我更侧重以老人为主,少盐少油,口味清淡、软烂,每天下午我会确定第二天的菜单,告诉采购的人需要购买的食材。在烹饪上,没有复杂的调味品,很家常炖炒。”刘志亮说,三伏天在灶台边一忙就是一上午,汗如雨下是常态,即便有风扇也抵不住灶火开启后的高温。“干的就是这份职业,更重要的是,有人在等着吃这顿饭,再热也必须坚持。”

热乎饭送上门

炎热天气,为保障老人吃上一口新鲜而热乎的饭菜,除了厨师忙碌外,助餐点的义务送餐员也没闲着。

“王姐,帮我装一份米饭和一个馒头,土产家属楼老人主食要一样一半。”开餐后,助餐点负责人苑志红熟练地拿起餐盒盛菜,并让面案师傅帮忙装主食。这一年来,辖区92岁老人薛玉凤的午餐都是她们在送。苑志红说:“人手有限,我和另外两个工作人员,谁有空谁就给老人送餐。她没有基础病,就是上了岁数牙口不好,盛菜时挑软乎的装,主食每天保证不重样。”

时钟的指针转至11时14分,三伏天午时的太阳很毒,气温也蹿升得很快。大中午,穿堂风也冒着热气。苑志红拎着装好的饭菜,快步走出食堂。

老人家和社区助餐点隔了一栋楼,因为每天11点多来送餐,薛玉凤家的防盗门提前就打开了。“阿姨,饭来了!”一进门,苑志红唤薛玉凤来吃饭,正在床上躺着的老人,看到苑志红赶紧起身。

“慢点,别起猛了,小心头晕。”苑志红快步上前扶住老人,将饭菜放到旁边的床头柜上,叮嘱她要趁热吃。离开时,帮老人顺手关上了家门。

“老人的子女最大的74岁,最小的60岁,精力不够,他们想把老人送养老院由专人照顾,但老人认为自己腿脚可以,不愿去。现在是子女轮流来给老人洗涮、收拾家,午饭我们负责来送。”出门后,苑志红告诉记者,老人听力不太好了,怕敲门听不见,老人及子女和他们约好了,提前给留门,送完餐关好门。苑志红感慨,居民的这份信任,也是她继续服务养老事业的动力。

一圈下来,大概10分钟,记者注意到苑志红热得脸通红,汗水顺着脸颊流到脖颈,衣服后背也湿了一大片。“确实热啊,必须坚持!老人们等着吃饭呢。现在,特别需要帮助、关照的老人我们要送餐上门。其实,有需求的老人还有不少,尽可能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为老人及时送上热乎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