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听!冯子存的笛声正吹破天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聚焦 2024年07月25日

著名竹笛演奏家曾格格在艺术节上演奏冯子存经典笛子曲目《喜相逢》

编者按:1953年4月,49岁的冯子存走出阳原,来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观摩大会,第一次将笛子独奏这种艺术形式带给全国观众,从此他的笛声传遍大江南北,无数笛子爱好者争先学吹他的曲目,随后这位人民艺术家被调至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培育出的学生满天下;

2024年7月,冯子存的再传弟子、受其艺术影响的竹笛艺术家及知名音乐人从北京等地赶来,齐聚冯老故里阳原参加纪念冯子存先生诞辰120周年笛子艺术节,《喜相逢》《放风筝》《五梆子》《万年红》《扬鞭催马运粮忙》……一首首当年震撼全国人民的冯老竹笛曲目在阳原上空回响。数十年间风雨沧桑,而冯子存这座艺术丰碑始终屹立不摇,穿越时空焕发出时代魅力,串联起京张两地文化互通的绵长情谊。

本报记者 翟见英

“真的,我感觉父亲还在,和我们在一起,阵阵笛声中,我仿佛看见父亲也置身台上艺术家中间侧脸持笛演奏,就像小时候我在家里看他吹笛子一样。”7月15日—19日,由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主办的纪念冯子存先生诞辰120周年笛子艺术节在阳原成功举办,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存之女冯彬感触不已。世间有一种活着叫铭记,艺术节现场看到父亲的竹笛曲目一经艺术家吹奏便瞬间燃爆全场,冯彬不止一次落泪,笛声中传递的那种生命心音和精神呼应,使全场观众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在场的人都知道,这是艺术的魅力,是人民艺术家的人格张力。

喜相逢,齐聚冯老故里

7月16日,纪念冯子存先生诞辰120周年笛子艺术节开幕式上群英荟萃,众贤毕至。张继新、冯彬、曾格格、冯晓泉、王洪涛、冯学礼、盛家豪等竹笛演奏家及知名人士齐聚阳原,共同怀念享誉海内外的竹笛大师冯子存。而开幕式外,很多竹笛艺术家发来视频祝贺,他们身体不便,心却来了现场。

冯子存亲传弟子、著名笛子演奏家王铁锤动情回忆恩师冯子存创作、演出、教学等生平往事,当讲到“我与冯老师相识70多年了,他的音容笑貌、艺德艺行一直刻在我心上,我真的很想念他”时,泪水从这位92岁的艺术家眼眶里流出,而现场很多人听到这儿也在抹眼泪。是的,在大家的回忆里,冯子存可敬可亲,谦逊厚德,对竹笛艺术执着追求,对学生家人般关爱,这样一位艺术家如何不让人怀念?

谈起冯子存,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竹笛演奏家曾格格按捺不住情感。小时候她曾在冯老家中见过这位艺术大家,记忆中的冯子存朴实亲和,没有一丝架子,而且还会变魔术,他将竹笛轻轻往嘴边一横,歌唱般的笛声便在整个屋子里轻舞飞扬,令小小的曾格格深感神奇。她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期间,其教授竹笛课程的老师马宝山就是冯子存的得意门生,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后,曾格格师从王铁锤等笛子演奏家,也都是冯子存的学生。冯子存的经典曲目,曾格格曾反复刻苦练习,至今演奏起来都爱不释手,冯老对于她而言,是终生仰望的艺术高峰。

身为此次笛子艺术节形象大使,曾格格深有感触:“我到过国内外很多地方参加演出,今天还是第一次踏上冯老故里阳原这块文化沃土。我深受冯老师的艺术影响,他的演奏技法、人格修养给我带来很大启发,可以说,今天我是虔诚地来这里寻根,通过感受这片土地的朴实坚韧,再次体悟冯老的艺术修为。”

怀念冯子存,就在他的家乡奏响他的曲目,现场所有人的情感最终体现为至醇至美的竹笛声。艺术节开幕仪式后首场音乐会拉开序幕,众多艺术家全情演奏冯子存的一首首经典曲目,他们在纪念冯老,也是在向冯老汇报:“冯老师,其实我们都是您的学生,我们都深受您的影响,今天我们在您的家乡向您汇报,我们一直在沿着您倾尽一生心血和智慧探索出的竹笛独奏艺术之路坚定地前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竹笛艺术定欣欣向荣。”

艺术不朽,冯老永恒,观众席上的冯彬边观看演出边擦眼泪:“父亲,听到了吗?您吹奏了一辈子的竹笛,如今有这么多人接过继续发扬光大,竹笛艺术生生不息,您一定欣慰吧。”

是的,冯老还在,与现在的我们紧紧相连,你听,他的曲目里有对世间真善美的诠释,有对美好生活的展望,还有对祖国繁荣的祝福,这一切都与现在的我们心心相通。台上的演奏家将冯子存的曲目演奏出心中的中国梦,这里有祖国,有人民,有这个奋发的新时代,还有冯老和他们,大家都是同心同德的华夏儿女,都是龙的传人。

最后全场合奏由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音乐人冯晓泉编曲的《龙的传人》,台下掌声如潮,久久不息,台上台下共情一片。舞台上的曾格格此时也是双眼潮湿,望着含泪鼓掌的观众,她再次举起手中的竹笛,脍炙人口的冯老名曲《喜相逢》从朱唇间飘出,众位艺术家立马不约而同地齐奏。是的,喜相逢,这是现场所有人的共同心声,因了冯子存,所有人在阳原喜相逢。

吹破天,倾献艺术盛宴

7月17日、18日这两天晚上,阳原泥河湾文化广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抖空竹、舞龙舞狮……这是热情的阳原人民在欢迎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艺术家前来演出,这份热腾腾的欢迎礼使大家深刻感受到阳原的质朴憨厚,一如冯子存大师的性情。

艺术家们环望四周,遐想当年冯老在这里成长、学笛,生命之根深深扎进这方田野里,汲取了晋剧、二人台、民间小调等艺术养料,以“吹破天”的深厚功底将身边老百姓的生活与情感流淌成声声笛音,至今听起来都触动人心。可见,扎根生活、走进群众,是艺术工作者创作走心入情作品的必经之路。大家收回思绪,望着舞台周围翘首期盼的阳原人民,他们明白,冯老一生情系群众,常年为群众表演,这支服务人民的接力棒,大家一定接住并传好。

《喜相逢》《五梆子》《扬鞭催马运粮忙》……一支支经典笛子曲目在现场舞台响起,当年这里孕育的竹笛大师“吹破天”编创的曲目今日在家乡上空吹破天,飞向乡村田野,声声笛音传达着艺术的感性之美,承载着老百姓奋进新时代的心气。父老乡亲们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冯老的竹笛音乐本来就是从他们中来,如今飞回了这方土地,这旋律亲切得像是从他们心底里流出,村民们纷纷报以热切的目光和雷动的掌声。

在众多艺术家里,参与演奏的张家口市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宣化朱海平竹笛工作室创始人朱海平心潮奔涌,不论是艺术节开幕式上他领奏冯子存笛子曲目《南瓜蔓》,还是在泥河湾文化广场的音乐会上他带领40多名学生齐奏《喜相逢》,他都用心用情诠释,每个音符都在致敬冯子存。这位竹笛艺术大师对于他是那么亲切熟悉,冯老在察北区文艺宣传队工作期间是朱海平父母的同事,调入北京后是朱海平的兄长朱世平的授笛师父,朱海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母亲前往北京办事曾在冯老家中借住一个月,“我虽然不是冯老的弟子,但他的执着进取、与人为善深深影响了我!”在日后朱海平的竹笛艺术之路上,他都以冯子存为宗,将其艺术修为践行在演奏与教学里。

当然,现场不仅有笛子演奏,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北京天坛琴之声民乐团还带来了板胡独奏、柳琴独奏、器乐合奏、女声独唱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美丽乡村》《月牙五更》《双脚踏上幸福路》《奔驰在千里草原》……精彩纷呈的节目带给乡亲们极致视听享受,同时也彰显着新时代文艺人为人民而艺术的赤诚情怀。

万年红,打造文化名片

17日上午,阳原泥河湾文化广场,张继新、曾格格、冯晓泉、王洪涛、盛家豪、朱海平等艺术家头顶晴空、伴着和风正同心合奏《喜相逢》《龙的传人》《我和我的祖国》三支笛子曲目,这是冯晓泉执导、曾格格领奏的音乐风光片的录制现场,阳原壮丽的自然风光、醇美的风情民俗伴着明亮悦耳的笛声展现于世人面前。

参与录制的众位艺术家里,冯子存28岁的外孙盛家豪格外引人注目,这次艺术节上,他不仅参与了这三支笛子曲目的演奏,还在开幕式首场音乐会上独奏外祖父名曲《万年红》,参与合奏《扬鞭催马运粮忙》,他藉由手中的笛子缅怀着自己未曾谋面的外祖父。每当看到儿子举笛吹奏,冯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家中父亲吹笛的情景。思念如水,父亲的疼爱历历在目,用什么回报父亲的期望?弘扬民族文化,用民乐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所以,她想着为父亲的故里做些事情,与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会长张继新等共同策划,将这次艺术节活动落在阳原,并议定了音乐风光片的录制宣发,致力于宣推本地文旅。

一部好戏就是一个文化I P。7月15日下午,艺术家一行观摩了由阳原县青年晋剧院演绎的晋剧现代戏《竹笛大师·冯子存》,大家好评的同时,也给予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都希望将来这部剧能走得出、传得远,成为宣传阳原文化、讲好本地故事的一张亮丽名片。

阳原这方沃土走出了冯子存这位里程碑式的竹笛大师,这不失为阳原打造竹笛教育之乡的良好根基。在艺术节开幕式上,天津盛兴元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泽云向阳原县教体科局捐赠竹笛100支,他希望冯子存的故里竹笛教育蔚然成风,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竹笛人才。

伴着众位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与殷殷期许,纪念冯子存先生诞辰120周年笛子艺术节的阳原之行暂告段落。“再见!”艺术家们向这方土地深情作别,他们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世间情感一旦建立,就会生长长青。他们愿日后与当地相关部门、单位对接合作,共同助力京张文化交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家都热切地希望冯老的故里欣欣向荣万年红。